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3306篇
科学研究   407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02篇
综合类   36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品牌延伸已经成为新产品上市时节约导入费用的一项重要手段,它赋予品牌新的思想,延长了品牌的寿命。通过对动物社群敌友指数模型与品牌延伸的相似处的对比,借以建立品牌延伸规模模型,讨论品牌延伸的适当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102.
陆秋君 《预测》2006,25(6):34-38
本文在回顾国内有关保险规模的研究基础上,首先结合中国恢复保险业以来的历史数据,运用协整回归的方法分析中国保险密度的显著影响因素。然后建立中国保险密度的贡贝尔茨模型,证实了中国的保险业处在成长前期。比较两个模型的预测精度,对保险业未采5年的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3.
试析高科技企业的品牌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玉群 《软科学》2004,18(2):76-78
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大幅缩短,在高科技行业,建立起高信誉、高品质、高知名度的科技品牌就成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符合其行业特性的品牌策略的探讨,将有助于高科技企业创造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104.
周振新  王淑华 《编辑学报》2020,32(6):682-685
我国不少学术期刊品牌栏目的发展出现了“高原现象”。分析发现,人员变动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是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高原现象”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红皇后效应”和“温水煮青蛙效应”。品牌栏目突破“高原现象”的主要方法包括优化发展环境、注重内容创新、开发多样化组稿形式、拓宽传播渠道和提供增值服务等。  相似文献   
105.
融合科学性及艺术性的科技期刊封面图像,不仅能直观准确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还能提高科技期刊的艺术水平和品牌形象。本文以《Genes & Diseases》封面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不同封面文章主题的设计思路,提高期刊“颜值”,以期为生物医学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探索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6.
王旌  卢全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20,32(3):237-241
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风险防控任务贯穿于期刊编辑出版的全流程。由于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管办形式多样,该任务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结合学会百年办刊经验和多年来对学会期刊改革探索的实践,梳理总结出主要风险点。认为只有强化主办及出版单位对期刊编辑出版的风险防范意识,制订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将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7.
唐政敏 《兰台世界》2020,(3):115-117
东北交通大学成立于1926年,是锦州地区历史上可追溯的第一所大学,也是东北地区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东北交通大学以"造就交通管理专门人才"为宗旨,其创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科学发掘和合理保护利用东北交通大学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史料传承价值和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8.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honological memory, and phonological access to lexical storag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cquiring literacy. We examined the convergent, discrimina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se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bilities (PPA) in 389 3-, 4-, and 5-year-old childre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upported the validity of each PPA as separate from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ith mean structure demonstrated that older preschoolers have better developed latent PPA than younger preschoolers but that the structure of PPA is equivalent. RAN was found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letter knowledge and text discrimination in younger preschoolers, and PA was found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word reading skills in older preschoolers. Finally,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was only in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emergent literacy via PPA.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PA in the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English-speaking preschool children.  相似文献   
109.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growth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of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was measured using four sets of items involving rhyming, phoneme identification, phoneme blending, and phoneme segmentation. The results of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analyses condu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showed one latent ability to underlie the different sets of items, which nevertheless differed in difficulty. Analyses in terms of the children’s ability further showed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measures to be sensitive to growth.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the different sets of items depended on the children’s level of ability.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ccurately monit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the early elementary grades appears to be justified, and this possibility opens up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early screening for reading problems and dyslexia.  相似文献   
110.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