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5篇
教育   4852篇
科学研究   657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715篇
综合类   42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40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495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是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工人阶级是当代中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适应时代和社会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趋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地及时地扫清生产力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派。  相似文献   
72.
做好班主任工作既有益于学校.能吸引并留住学生,扩大学校影响,又有益于学生,能使其战胜困难、树立信心,增强本领。强化素质,提升竞争力。班主任工作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73.
首先,只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坏",只说自己的"好",说"坏"说得一无是处,黑暗无比,说"好"说得无一不是,无一瑕疵;其次,"居天下之中心"的思想,都是1957-1966年我国报刊话语的重要的言说内容;按照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阐释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则是此一时期报刊话语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4.
加拿大华人中产阶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华人中产阶层,主要由二战后移居到加拿大的技术移民和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技术人员组成。该阶层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们有其独特的特征,他们的劳动力价格及年均收入低于其他加拿大人。近年来,华人中产阶层在加拿大社会中的形象及地位大大改观。  相似文献   
75.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改革逻辑,它冲破了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  相似文献   
76.
长期以来“一刀切”的英语教学形式使一部分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或阻碍。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班级分层教学 ,可以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全面提高英语成绩。  相似文献   
77.
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促进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出发点,探讨了高职院校班主任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78.
《淮南子》所包含的逻辑思想承先启后,在推类理论上,发挥了公孙龙注重类的内涵的研究,把墨辩提出的推类之难进行了深入探索;同时把《吕氏春秋》所提的类不可必推问题作了阐发,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推类理论,推动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9.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主义是由英国语言学研究者M.威廉姆斯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者R.布尔登提出的理解教与学过程的一个自成一体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模式强调学习者在社会互动环境中对学习过程的个人理解。学生、教师、任务以及环境是这个模式中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80.
A long term action research programme initiated in 1987 by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at the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is seeking to develop a virtual class. The virtual class is regarded as the critical compon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ction research programme takes the form of a spiral of cyclical attempts to create a virtual class. Each attempt is seen as a syntagmatic episode of a virtual class paradigm attempted in the light of an existing paradigm. The results of each syntagmatic episode are seen as influenc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aradi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