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41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教育   15321篇
科学研究   2675篇
各国文化   94篇
体育   1746篇
综合类   1464篇
文化理论   33篇
信息传播   14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386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604篇
  2018年   548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619篇
  2015年   702篇
  2014年   1501篇
  2013年   2350篇
  2012年   1894篇
  2011年   1832篇
  2010年   1323篇
  2009年   1183篇
  2008年   1274篇
  2007年   1442篇
  2006年   1450篇
  2005年   1105篇
  2004年   915篇
  2003年   739篇
  2002年   554篇
  2001年   460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在简述目前国内竞争情报科学理论中人际情报网络(HIN)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理论观点,结合竞争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的特点,介绍三种不同的人际情报网络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构建和完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人际情报网络可以采取联合、联结和嵌入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102.
论图书馆的特殊职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出发,提出了图书馆的特殊职能这一概念,讨论了目前影响图书馆发展的一些重要特殊职能:研究开发职能、社区管理职能、经济建设职能和休闲娱乐职能。  相似文献   
103.
公共治理视野下公共图书馆的经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真  赵红 《图书馆学研究》2006,(11):39-41,96
经费短缺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政府拨款是图书馆的主要经费来源。但图书馆是公共物品,公众的事务公众办。争取政府较多的投入要靠公众对图书馆治理的参与。解决公共图书馆经费问题要实现从行政依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向公众参与的“图书馆治理模式”转型。通过图书馆立法、健全图书馆行业组织、公众参与图书馆治理等几方面努力,改善图书馆的法治环境,解决图书馆财政困难,实现公众参与的和谐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04.
大学生读者公德失范行为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读者不文明的表现,提出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并对增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5.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情报学学科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考察情报学的学科互动机制,从学科互动中的受馈和回馈两个方面讨论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井对互动过程中的动力、存续条件、环境因素等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6.
文章通过对《退想斋日记》内容的介绍,旨在指出其在研究山西政治、民俗和晋商方面的史料价值,进一步指出日记对近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8.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情改革中国的社会组织,有效改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效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这给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西方多元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整体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然而,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互依联盟实践表明,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也可能是合作共赢关系。国家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构筑互依联盟的内在动力在于,互依联盟有助于确保双方获得各自所需的资源。互依联盟的国家法团主义本质,具有以下优势:促进国家社会的良好合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等。同时,互依联盟也存在以下不足: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治化"和"行政化"倾向、抑制其他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发展方向的不确定等。因此,枢纽型社会组织应采取去行政化、社会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相互依存等改革措施,推进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10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research impact is defined, measured, and generated –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ing how it can be enhanced with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It examines what is meant by ‘impact’ and how it can be promoted within heritage science through effectiv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Following a general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discourse concerning research impact, the study examined: (i) active research networks within heritage science; (ii) research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practices within heritage science; and (iii) the experiences of users (i.e. conservators and other heritage professionals) with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Terminologies surrounding the notion of impact and the various phases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were reviewed – from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of a knowledge gap to the eventual application of new findings in practice. Next, the reach and diversity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s identified through publication co-authorship) were studied to characterise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heritage science and its connectedness to users. Findings showed substantial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over recent years, predominantly involv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oriented institutions – although the engagement of heritage institutions has proportionally decreased. In addition, a worldwide survey of institutional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practices revealed a general reliance on processes driven by the interests of researchers – the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of stakeholder opin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arch outcomes being less common. Finally, a serie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senior heritage professionals explored their experience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The results identified key areas where strategic support is needed to promote user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e impact. These include training for research readiness, engagement, and impact for both researchers and users; better methods for needs and outcome assessment; affordable open access options and greater diversity of knowledge exchange opportunities. Finally, the need for eth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greater emphasis on non-academic impact within research rating syste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