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对于初语四册教材《卖柑者言》的几条注释,我们觉得不尽妥贴,提出商榷为下:1、干城——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如《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也可以作动词,解作“捍卫”(如《尔雅·释言》:“干,扞也。”)。编者既然把“干城”作动宾式结构理解,为什么不径直地取用“干”的动词意义,而要拐个弯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创作中,有一种画龙点睛的艺术,也就是在画龙的同时不忘点睛,使作品摇曳生姿,精神贯注。同样,在语文教学巾也有与之媲美的点拨艺术——对于关键内容,或轻拨,或重点,随文制宜,以引起学生注意,达到加深印象,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袁微子先生曾经亲自执教鲁迅作品《在仙台》,就注意运用  相似文献   
13.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化的积淀.古诗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形成理解上的争议.在古诗教学中,适当介绍理解古诗的古今争议,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思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大有裨益的.这里,选择一些典型例子,略作评析,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片断一:(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题目)生:老师,我想给编辑叔叔、阿姨提个建议——这个题目太长了,读起来有点拗口,是不是可以把“必须”这个词去掉?师:请同学们发表意见:课题中的“必须”能去掉吗?注意联系课文内容讲出自己的理由。(生自学,合作探究,师巡视,相机点拨)生:课文里说:“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爸爸对汤姆说的话,如果去掉“必须”,题目前后就不能加引号了。师:说得对。但可以把爸爸说的话改成这样呀:“你把这条鱼放掉!”生:不好!“必须”,有一定得这样做的意思。去掉“必须”,命令的语气就…  相似文献   
15.
张汉清 《辽宁教育》2002,(2):103-104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篇课文很有特色,值得借鉴.这里仅作片断评析.……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相当的分量.对古诗的理解与教学就显得较为重要。张老师在这里针对课本中的古诗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有兴趣的朋友可钻研一下。欢迎您将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寄来。我们将择优刊发,并请专家对有修改价值的文章进行评点。来稿请注明“讲座征稿”字样。  相似文献   
17.
人教社大修订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对于这首诗的题名,亦即是“晓景”还是“晚景”,各家版本并不一致:《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绝句三百首》、《宋诗选注》(钱钟书先生编)等题为《春江晓景》。一“晚”一“晓”并非  相似文献   
18.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这诚然是鞭辟入里的经验之谈。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往往注重提炼动词,收到了点睛传神的艺术效果。鲁迅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妙语联珠,生动感人,这与他胸藏万汇,精选动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鲁迅作品的动词运用,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小语教学中不仅善于教学生“有疑”,而且善于教学生“无疑”,还善于教学生疑中出新,从而达到“长进”的目的。她是怎样艺术处理质疑这一教学环节的呢?  相似文献   
20.
唐代隐士张志和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通过写景赞美渔家恬淡平和的自在生活,寄托自己怡然自得的隐居情趣,赢得了众多读者。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十分喜爱这首词,并且以《鹧鸪天》的形式扩写了这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苏轼的这首词直接摘取了张志和原词的四句,巧作安排,增添了若干句,可谓是《渔歌子》扩写和阐释,对于理解《渔益的。歌子》的寓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