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引言 中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每位中学生都希望高效地、轻松愉快地获得学习成功。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学得很苦、很烦、很乱、不很成功。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善循教授为课题组组长,进行了高效率学习实验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个难题。教学生如何发挥潜力。如何激发个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掌握科学方法和技巧。总之,教学生聪明“会学”。我校接受举办第一个实验班。  相似文献   
12.
同语反复具有典型的非同一性、间接性、不确定性和关联性语用特征。考察同语反复可以发现它具有四种语用功能:美感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防攻功能,并且这几种语用功能之间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中,流动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尽管很多学校都在学生安全管理上费尽了心思,但由于对流动儿童的特殊性关注不够,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流动儿童的校外伤害事故案件仍在逐年上升。流动儿童的特殊性体现在:(1)生活环境差。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  相似文献   
14.
数学命题的推广是数学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它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推广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探究能力,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本文笔者结合一道高考题,作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15.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的单位,也是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学习教育理论、研究课标教法、研究学生的重要基地。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到来,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如何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将新课程踏踏实实地从理念贯彻到行动,是当前学校工作,同时也是教研组工作的最重要的方面。以往的教研组工作,存在着重操作轻理论、  相似文献   
16.
高校行政管理人才资源能力的优劣,在相当程度上诠释了高校发展层次和水平的高低,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才资源能力的提升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政府、高校、个人三个路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才资源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欠佳,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均有待创新与改革,本文因此提出"社交体育"的课程概念,阐述体育与社交的密切关系和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小明 《福建教育》2011,(12):26-27
我相信一个人的发展绝对和环境有关,因此要想让刚入园的新教师有较大的发展,就要为她们营造适宜发展的环境,让她们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目的是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急诊教学,探讨PBL教学法对中医急诊教学的影响。选取我院2009级中医类本科生136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PBL教学法"的试验组和"LBL教学法"的对照组,对两组学生的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考试完成后发放调查问卷,学生从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比较调查问卷中两组学生主观评价的差异。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结论,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符合中医急诊医学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精神反叛与灵魂拯救--王小波创作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作家王小波及其作品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旨在揭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虚无的文化虚荣心和面对现实的畸形承受能力。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人格上的精神反叛以及由精神反叛的初衷引发的灵魂拯救,从而在精神反叛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从当前文坛文本肆无忌惮的性描写与传统士大夫文化对“性”躲躲闪闪的道貌崖然的尴尬对抗中,揭示其“性学”的真实内涵,指明灵魂拯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