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256篇
科学研究   7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分组电路仿真技术通过包分组交换网络承载电路交换业务,但在包分组交换网络中存在分组的存储和转发,因此必然对分组的传输会带来延迟,对于电路交换业务来说,一定的延迟抖动会带来传输信息的损伤,因此,分组电路仿真的一个关键技术技术要解决时钟同步的问题。文章研究了一种基于缓存控制的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同步源端时钟信息。  相似文献   
102.
李立 《教育》2010,(32)
《教育》旬刊2010年第29期焦点刊发了一组关于大学潜规则的文章,读后深有感触。文章里列举了一系列大学里的潜规则现象:大学教师不潜心做科研,却热衷于做官;学术论文的第一署名权总会出现导师  相似文献   
103.
李立 《科教文汇》2010,(11):160-160,202
流行歌曲是中国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众文化样式,其存在与旺盛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在一段时间里,主流音乐界对流行音乐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笔者就王思琦著《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一书发表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04.
李立  李强 《现代视听》2011,(10):45-47
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至今,数量虽然众多,但是真正体现娱乐本质的节目很少,展示惊艳、追求猎奇、伪装情感等问题深藏表象之下,火爆的收视率的掩盖下,是受众"被娱乐"的收视状态。快乐应该是由衷的,所以娱乐节目应该是启人心智的、健康美好的和远离功利的。  相似文献   
105.
106.
将二级Runge-Kutta方法(梯形方法)应用于Van der Pol方程中,证明了Runge—Kutta法对延迟微分方程Hopf分支的保持性,并做出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来支撑前面的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107.
李立 《上海教育》2008,(13):2-2
十万大学生“村官”工程,目前正在全国各大学与各地农村展开。怎样让“村官”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同时为今天大学生就业拓宽渠道,这是实施“村官”工程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108.
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一个对接,让学生能够成功就业的重点。我们就此意义.特点还有问题以及措施进行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9.
李立  寇程 《现代视听》2012,(10):36-38
本文对《中国好声音》走红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其价值取向公正平等,审美取向返璞归真,在娱乐取向上摒弃了"愚乐",于是在众多的音乐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它的成功之处值得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0.
以是否迷信为标准来评判中国文化显得不合时宜,但涉及鬼神、驱邪、风水等民间信仰、仪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会被放到迷信的定义中加以评定。与迷信标准类似的,是文化价值判断的进步/落后、精华/糟粕二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给"风水"这样的遗产一个"申遗"的现身机会,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试金石"。凭借这样的案例,我们得以探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普适度,并且发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生态、日常生活是如何纠缠于我们本以为早已消失的认识论和意识形态之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尚需严肃对待和仔细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