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3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于理论与群众关系的论题,指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政治意识形态内涵上,从群众中来,是指马克思主义反映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到群众中去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把群众中的自发行动提高到自觉行动,实现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决定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是:从群众中来的实现途径和到群众中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2.
戴俐  秦美婷 《今传媒》2012,(8):75-76
化妆品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正朝着天然化、功能化、科技化的趋势发展。一直以来在欧美盛行的天然化妆品,正逐渐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对在国际和中国化妆品市场均占有相当份额的雅诗兰黛集团旗下"悦木之源"品牌的品牌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为未来进入天然化妆品市场的本土化妆品公司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3.
普京于2012年3月5日再次就任俄罗斯总统后,大力推动俄远东地区开发。而由于中俄两国紧密的地缘联系,以及中俄双方各自政治、经济发展需求,俄远东开发必将给我国战略空间拓展、能源进口、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4.
张旭  朱玲玲 《新闻世界》2014,(9):263-264
本文就卢梭的教育哲理巨著《爱弥儿》中的生命教育思想进行浅要探析,试图取长补短,理顺当下生命教育的教学逻辑顺序,突出生命教育的教学重点,丰富和完整生命教育的意义,促进生命教育的完备。  相似文献   
25.
方刚  汪梅子 《今传媒》2012,(3):75-76,87
在一个普通的两人对话中,口头言语渠道占据了35%的信息意义,这意味着超过65%的意义是通过非言语方式进行传播。在人际交往中,交流双方可以不说话,但不可能不传播,我们都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情况下使用非言语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本文以收视率较高的2011年8月15日江苏卫视特别制作的一期相亲纪实专题片《不见不散》节目中男女嘉宾的非言语行为为例,体现了非言语传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6.
本文聚焦科学家科普短视频传播现状,以媒介叙事理论为切入口,总结相关科普视频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接受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优化科学家科普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
项目式学习是新兴科学教育的重要模式,近年来成为学习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在中国的发展却举步维艰,一方面受制于我国的教育国情,另一方面囿于传统项目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在在线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模拟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为弥补传统项目式学习课程的不足,达到指向素养教育的目标提供可能。文章从计算机模拟设计单元的步骤出发,明确设计者、学生、技术在每一步骤中的作用,从模型设计维度、交互设计维度以及评价设计维度三个方面分析项目式学习课程的计算机模拟单元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8.
科技创新团队作为科学研究中非常积极活跃的主体之一,在进行科技创新突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团队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团队与城市创新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本文锚定中国科大量子团队,进行跟踪研究并展开相关调查和分析,阐述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城市创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人才教育四个方面对城市创新环境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科技创新团队对城市创新环境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不断提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健康传播也向手机端转移,"移动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健康传播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丁香医生"的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微传播矩阵为例,探析移动医疗背景下的健康传播。研究发现,丁香医生的微传播矩阵具有即时方便、信息多样、关注情感需求的优势,也存在用户隐私安全隐患、科普信息通俗化不足、传播形式欠佳、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30.
张旭  孙红 《今传媒》2016,(12):148-150
审美同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方式的特有表现.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审美主体间性转变,而审美同情在物我合一,间性交融的本体论层面的追求则体现了审美主体间性特质.中国书法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书者通过审美同情的方式对于被欣赏对象和创造对象情感的体验过程,是审美主体间性的活动.当代书法创作流于形式主义,出现审美主体间性的缺失现象.文章尝试从中国书法创作的视域下解析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并提出审美同情的审美主体间性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