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曾在1994年第6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一文。由于文章的短浅,言犹未尽。也许正为此而引起了商榷。感谢刘尧同志的质疑,他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不仅让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德育享用功能之客观存在,而且更体会到充分发挥德育之享用功能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2.
网络时代走出[异出的洞穴]——当代教育的新使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今之世,一个联系上亿人的因特网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原来只为军事、科研、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开始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现时代的人既生存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同样不可避免地也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之中.这两种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网络社会永远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单独存在,而现实社会也正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社会,甚至已经达到离开网络社会就会陷入瘫痪的状态.在我国,这个网络社会也正在形成之中.人类第二个生存社会、生存空间的出现,是有史以来人的生存方式的一次最巨大的变革.这一巨大的变革,对教育提出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面临着培养网络社会主体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93.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94.
鲁洁 《中国德育》2008,(4):94-94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要成为一个人不但要经历第二次生成,而且还必须去“做人”才能真正成为人。“做人”包含着深刻的意思:第一,人要意识到自己是个人,自觉按照人的样子去“做”才能成人,“做人”是人的一种目的性活动,是主体意识支配下的活动,而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客体性的运动,“做人”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人来看待,把“做人”当作目的来追求:  相似文献   
95.
在我每天清晨坐下读书时,总会不由自主地看一眼座位旁放的一份由“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赠送的2008年台历,在它每个月的页面上都印上了西部儿童们的生活照.其中2月份的页面上印的是两位正在开怀欢笑的学前儿童,他们张开的小嘴,鼓起的双颊,眯成条缝的小眼睛……都在发出迷人的光彩.在我拿起书本阅读前,都先要对这两个快乐的小家伙凝视一番。这两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感染着我,触动着我,也在拷问我:我们上亿名正在学校学习的儿童们,他们也能像这两名学前儿童那样快乐吗?  相似文献   
96.
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鲁洁 《教育研究》2005,26(12):11-14,42
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它从指向人自身的存在,指向人的发展和完善,变异为征服、占有世界的工具。而道德教育的本意不在使人拥有某方面谋生的本领,只在使人成为人,因此它被边缘化。当代在“道德的名义”下唯一可资利用的价值就是用道德规范和规则去把人组装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大机器上,道德教育就蜕变为注入规范、规则的外在化教育。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道德教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