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9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百年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不断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客观准确研判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样态和深入分析其基本性质,采取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方略,团结一切力量解决即时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其主要传统舞蹈为:"羊皮鼓舞"和"羊角鼓舞",本文简述了其发展现状、舞蹈样态及其传承内容,并为氐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给予了些许建议,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背景下以“戏说”为代表的历史影视文化样态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澄清该文化样态的性质 ,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影视化的样态应该是具有张力关系的历史与艺术的有机统一 ,是艺术化的历史 ,是历史的心灵化和审美化 ,是对历史的“诗性”图解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课程文化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课程文化,具有较强的原始性、惰怠性和保守性,是一种散漫、消极、被动的课程文化,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文化自信的缺失、主体意识的缺场、批判精神的缺位、系统观念的缺乏以及超越品质的缺席。走向自觉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应然路向,在这一转向中,教育科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是通向课程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其主要策略有:在深度阅读中增强课程文化的主体意识;在精准教研中培育课程文化的积极理性;在鲜活实践中促进课程文化的本土生成;在理性表达中形成课程文化的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5.
扶瑶  孟育耀 《传媒》2023,(2):78-80
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呈现出了新样态:平台形塑新场景、多元生产者重组知识图谱、基于用户需求的交互性动态。在“知识热”的背后亦隐藏着传播焦虑:“知识茧化”、内容同质、版权受侵等。本文针对知识直播面临的困境,提出回归“科技向善”理念、秉承“工匠精神”、完善版权立法等方面的建议,助力打造网络良性传播生态,促进短视频平台与知识传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4+X”素养课堂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是探索“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地的实践研究。同时也是创建区域新样态课堂、推进区域课堂变革的路径研究。“4+X”素养课堂把核心素养分为“4”和“X”两个维度,其中“4”指向四大通用素养:学习力、合作力、思维力和应用力,同时又指向四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综合应用学习;“X”是变量,是指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价值体系的总括,直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思维、习惯、价值观等提出的特定要求;“4+X”既是课堂目标,同时又直接关联着学习方式,教学目标与学习方式的整合科学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有效地实现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新型制造业是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环境友好和面向未来的制造业新样态。应对新型制造业发展趋势,中国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层次高移和结构再造、体系完备和类型多样、模式优化和课程重塑方面进行应对性改革。同时,职业教育应在合理确定边界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以适度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作为社会思想及前沿科技发展的直接映射群体,学生的精神生活场域以及价值观受新媒体影响的表现更为突出。在此大前提下,本文以新媒体语境为前提的教学话语样态转变为题,对新媒体语境下对教学话语样态的影响、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话语样态转变方向等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希望为新媒体语境下教学改革的同步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