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41篇
科学研究   8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主要研究针对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并探索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结合我国企业创新的实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包括:首先,相对于针对整体层面的一致性变革型领导,针对个体层面的差异性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创造力的正向驱动作用更强;其次,心理授权是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影响组织创造力的重要中介变量;最后,过度的一致性变革型领导方式运用可能会抑制员工的心理授权体验,而差异性变革型领导则对员工心理授权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底瑜 《中国软科学》2005,(10):42-50
在新世纪,人类反贫困的客观形势要求“行政主导型”扶贫方式向“市场主导型”扶贫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个体赋权参与发展战略”转变。因此,笔者相信,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必然从对贫困对象个体救济的“救济式扶贫”,经由对区域经济整体开发的“开发式扶贫”,再向赋权贫困对象个体主动参与反贫困的“赋权参与式扶贫”的方向转变,“赋权参与式”反贫困战略应该成为新时期反贫困的主流方案。四川省巴中市近年来的推行“巴中新村”建设模式就是“赋权参与式”反贫困方式在旧的反贫困战略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4.
石宝峰  程砚秋  王静 《科研管理》2016,37(5):122-131
通过R聚类剔除反映信息重复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遴选对科技评价影响较大的指标,构建了能够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变异系数对主观G1权重、客观余弦夹角权重进行组合加权,建立了基于变异系数加权的组合赋权模型,并对中国14个典型的省份科技评价数据进行了实证。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变异系数对主观G1权重、客观余弦夹角权重进行加权,构建了变异系数加权后组合权重最大的目标函数,进而确定了主、客观权重的组合系数θ_1、θ_2,反映了组合赋权中主、客观权重分布变异性越大、权重越大的赋权思路。弥补了现有组合赋权中主、客观权系数相等,无法有效反映专家知识经验和客观数据差异的不足。二是实证研究表明: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江西、广西两省科技发展较差的主要因素;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偏弱是制约四川省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产出不足是制约黑龙江、山东、河南三省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5.
移动应用程序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渠道。尽管APP市场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也出现了不少绩效较低的现象:互联网创业夭折、成交转化率低下、APP卸载率较高等等。研究APP的绩效问题有助于发现影响APP绩效的关键因素,帮助企业找到提高APP绩效的新方法。本文从服务主导逻辑出发,识别出了影响APP绩效的两大关键策略--用户赋能和服务创新,论述了这两大策略对APP收入绩效的影响机理。本文使用自然观察法跟踪和分析中国(N=200)和美国(N=206)两个样本中的APP个体,发现两个样本产生出来的结果较为一致:APP若选择赋予用户更多的权力,让用户主导平台的价值创造活动,那么它的收入绩效往往比较好;企业如果较为注重服务创新,持续地为APP开发出新特征或新服务,APP的收入绩效一般较好。本研究也可以给APP企业带来实践上的启示:首先,企业应分析APP的定位和作用;其次,企业应重视用户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意识到用户不仅仅是APP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还是生产者和价值创造者;再次,企业应按照APP的定位,再决定是否将价值创造的主导权赋予广大用户;最后,企业应当重视APP的服务创新,持续地推出新功能和新特征,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易用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Youth empowerment is the main goal of sex education according to Dutch Government and NGO policies. Academic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argued, however, that the ideal of empowerment through education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f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implicated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 Building on one-and-a-half years of online and offline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mong Dutch youth,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utch sex educational policies inhibit rather than encourage young people’s empowerment by allowing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sexual knowledge building practices to thrive while making others nearly impossibl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young people’s empowerment, policies should aim to create space for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their own themes and priorities, to offer a multitude of perspectives, to set the pace and to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sexual knowledge building, including learning by doing and online learning. This requires a cultural shift that involves both an openness to young people’s experimentation, and a change in existing power hierarchies based on age.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呼唤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而要做好这样的教育,亟需从人工智能的立场对智慧教育的理据、内涵与特征进行再阐释。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让智慧教育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作为高效的技术应用为教育“赋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聪明的思维方式可以对教育进行“智化”。从人工智能的立场来看,智慧教育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以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和思想智化为契机,重塑教育的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及凸显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类智慧。基于此,人工智能立场中的智慧教育将呈现线性与非线性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数据驱动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能,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全面性和智能化的时代特点。数据驱动为新时代教师领导力赋能,教师领导力迈入数据驱动新时代,教师领导力的表现将更加丰富,利用数据开展教学决策、因材施教、课堂评估等将更加科学。数据驱动赋能教师领导力之困在于教师的数据素养不高,解困之策在于强化政策引导、课程研发、实践创新和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9.
赋权理论是一套由权力、无权、赋权等核心概念构建而成的职业社会学分析工具,工作中体制环境引起的辅导员权责与职业角色不完全匹配导致其时常陷入"无权"履职的困境,由此昭示了辅导员赋权的现实必要性。赋权原理揭示出:职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管辖权是辅导员赋权的初始诱因;来源于专业自主性的专业权威控制是辅导员权力赋予和专业增能的基础;国家对辅导员职业的调解式控制表明外部制度赋权是辅导员权力的根本来源;规范性文件或政策与高校系统内职业管辖权的迭代互动表明辅导员赋权是一个持续性过程。结构制度和心理动机赋权机制形成协调的外部赋权态势与内部持续性的心理增能两个辅导员赋权路向,进而应加强辅导员职业纯洁性建设、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Politicians and policy-makers in education routinely proclaim the centrality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in sustaining and consolidating democracy and democratic society. This article offers an account of teachers engaged in research in their schools and classrooms, with pee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highlight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this engagement. In order to do so, it draws on an agonistic account of democracy that is distinct from more familiar liberal or procedural versions. Such an account is characterised by an emphasis on the values of constitutive pluralism, robust contestation and enduring tragedy, where the latter entails recognition of the ineliminable nature of (political) conflict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loss in human life. The teachers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d capacities which, it is argued, reflect an agonistic democratic ethos, including: developing the confidence to assume intellectual leadership by asking questions and eliciting and engaging plural perspectives in relation to these questions; engagement in the cut and thrust of research without the expectation of finding any final or perfect solutions; and an acceptance of difference and disagreement as constitutive and constructive elements in rethinking areas of policy and practice. Developing and encouraging these capacities, it is argued, is important in an increasingly authoritarian policy context that threatens the vital links betwee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highlighted by Dewey a century ag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