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姚桂招 《海外英语》2011,(13):10-11
教师赋权增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和权力重新配置的过程。"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张赋予教师以教学政策制订及决策的权力,从而有效地从内部(教师个体)和外部(事业与工作环境)两个方面对教师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该文从教师管理学的角度,以后方法的视野提出教师赋权增能观点,以缓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赋权增能是教师专业自主权实现的保障。教师赋权增能包括教师自我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调整,以及教师决策和投入。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张赋予教师以教学政策制订及决策的权力,从而有效地从内部和外部对教师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赋权增能是重振教育的重要因素,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人本价值取向和工具价值取向。以赋权增能视角审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不难发现:制度赋权缺位导致农民教育发展动力不足,管理赋权脱节导致培育对象瞄准偏差,环境赋权薄弱致使农民主体性缺失,内在增能意愿不强、外在增能效率不高导致农民身份职业化转型困难、专业化程度偏低。基于此,从为新型职业农民赋权增能的视角提出构建制度保障机制、完善教育遴选机制、创新协调联动机制、匹配需求响应机制、健全激励机制等改善策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职业幸福感关系着主体的生存状态和工作效率。当前,高校辅导员整体职业幸福感不强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围绕提升职业幸福感,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内涵建设,注重辅导员工作的外部支持体系建设,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赵岩  李宇欣 《教书育人》2013,(12):36-37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研究一般偏重在宏观层面上,对于高校辅导员发展的微观层面的分析相对欠缺。鉴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其获得社会专业认同的重要心理基础,因此,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职业认同内涵,理清辅导员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还原辅导员工作的职业特点。  相似文献   

6.
国(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可将其划分为外部培养和内部培养两种模式。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制度、丰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幸福感的理论研究和南京高校371名辅导员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维度。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应关注辅导员需要与诉求,提升主观幸福感;推进专业化与职业化,增强心理幸福感;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会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专业化: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阐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一般理论出发,指出高校辅导员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准专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在目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我们要实施辅导员聘任制,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对辅导员的管理力度;开设辅导员专业方向,加强辅导员专业化研究;切实执行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大力提高辅导员待遇;建立职业辅导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在职辅导员的培训和终身教育,切实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自主: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专业自主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师专业自主的存在成为可能,主要是基于权力、知识、伦理和环境四方面的基础。实践中的教师专业自主得以实现,则是赋权增能的必然结果,是摆脱赋权与规训相互纠缠的产物,也需要实现由外在角色规定向内在身份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正稳步向前,但发展中仍遇到很多瓶颈问题,如辅导员工作内容过于庞杂、承担的角色过多、管理体制不顺、队伍建设缺乏整体设计等。借鉴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促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到"辅导员职业",应调整结构,从体制上打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提升内涵,从机制上保障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持续性;达成共识,从外部环境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于其职业特征,使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已成为易患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女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甚至高校的稳定,文章分析了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从冲破重男轻女的思想束缚、加强女辅导员队伍培训、关心女辅导员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等方面对高校和女辅导员自身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要素的分析表明: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经济支持、技能培训和拓宽前景是高校培养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而明晰角色定位、建立合理职业期待、完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自我提升和学会寻找工作中的幸福则是辅导员自我培养职业幸福感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职业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具备自我意识成熟、职业情结鲜明、性格特征良好、创新动力持久、情绪状态稳定的人格特征。因此,塑造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应从注重角色定位、加强心理教育和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充,越来越多的"80后"毕业生已参加到大学生辅导员队伍中来。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辅导员,他们的成长和培养面临着不少困难,针对"80后"辅导员的特点,有必要对"80后"辅导员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本文主要研究了"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现状、"80后"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培养"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基于"素质洋葱模型"的理论框架,通过访谈法、资料分析法分析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要素,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等显性和隐性胜任力特征,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及工作性质特点,通过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教育、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体系、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三方面来培养、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  相似文献   

16.
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激励辅导员职业认同自我超越、提升高等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分类和特征,分析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严格选聘、注重培训、建设品牌和完善制度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职业情绪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心态的综合反映。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辅导员的职业情绪表现出多个维度的矛盾性:理想的"大学教师"身份与现实的"行政科员"身份之间的纠结;"高大上"的职业属性与"低微下"的职业地位的冲突;"多面手"的职业需求与"专业化"的职业理想的冲突;"超我"的工作方式与"自我"的生存状态之间的冲突等。高校辅导员这种矛盾性的职业情绪体验主要来自于辅导员矛盾的职业身份,而这种职业身份的矛盾性主要来自于高校辅导员组织归属感的缺失。通过重建辅导员组织,并给予辅导员期望的组织承诺是解决其职业情绪问题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是指辅导员主体的角色认知、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成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实现、高校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实现以及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实现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规划展开研究,并进而提出具体的举措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规划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德育观念模糊、岗位基础薄弱、专业标准缺失等问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建设大学生辅导学的学科专业和职称体系为核心,提升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从而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20.
心理素养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但由于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的多元化和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还有待提高。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有助于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