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499篇
科学研究   12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24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ith the noted popularity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people increasingly rely on these social networks to address their information needs. Although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is potentially an important venue seeking information online, it, unfortunately, suffers from a problem of low response rate, with the majority of questions receiving no response. To understand why the response rate of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is low and hopefully to increase it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analyzes extrinsic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response probability of questions posted on Sina Weibo. We propose 17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2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estioner. We also train a prediction model to forecast a question's likelihood of being respond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features We test our predictive model on more than 60,000 real-world questions posted on Weibo, which generate more than 600,000 responses. Findings show that a Weibo's question answerability is primarily contingent on the questioner versus the ques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sing appreciation emojis can increase a question's response probability, whereas the use of hashtags negatively influences the chances of receiving answers. Our contribution is in 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tools, as well as for enhancing social network users’ collaboration in supporting social information seek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
学习团队协作信息搜索的共享心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对协作信息搜索进行深入研究,为专业化协作信息搜索系统平台建设优化等提供启发和借鉴。[方法/过程] 聚焦于学习团队的信息搜索行为,以高校学生为研究样本,以共享心智模型为切入点,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协作信息搜索中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建构过程。[结果/结论] 识别出四大核心环节——个体感知与探索、团队任务解析、团队信息收集和团队信息整合,并理清各环节的认知活动与共享心智模型内容要素。  相似文献   
3.
搜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子臣 《情报科学》2006,24(3):468-474
对搜索引擎的排序规则、语义理解能力、双字节处理水平和个性化搜索的技术局限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桌面搜索、视频搜索和搜索引擎的细化、全能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田丽丽  刘竟 《现代情报》2016,36(12):120-125
以信息行为领域的114篇国内博硕论文和124篇国外博硕论文为样本,从基本情况(学位层次、发表时间、所属机构、学科分布)、信息行为的主体和客体、信息行为的类型、高频关键词、研究方法、研究深度6个方面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外共同点主要有3点:信息行为主体、客体的广泛性和多样化;相对于其它类型的信息行为而言,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占主导地位;总频次位于前3位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国内外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学位层次、学科分布、信息行为的主体和客体类型、研究深度方面存在差异。最后,对国内未来有志于从事信息行为研究的博硕士研究生提出5条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彩江  马庆国 《预测》2004,23(6):73-75,37
提出价值分析(VA)、价值寻求分析(VSA)、价值综合集成(VMS)等三个决策价值模式新概念;组成一个完整的决策思维新体系;给出一个VMS的框架。由此,为面向复杂系统问题的决策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5-2012年中国五个一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建立差分GMM模型、系统GMM模型,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市场集中度、市场收益、市场外资化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对创新成果转化呈显著促进作用,若就此而言,市场集中度的适度提升可以容忍;市场收益提升可激励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且市场集中度对市场收益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有正向调节作用;外资所占市场份额的提升,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且市场集中度对外资势力因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动态视角上,创新成果转化活动具有正向累积影响效应。相关结论和建议可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代位执行,是基于民法中债权人代位权的原理而形成的一种执行法律制度.研究目前代位执行程序和实体上存在的诸如代位执行程序中第三人异议的处理问题,代位执行中到期债权的范围延伸问题等有助于代位执行权更好地行使.  相似文献   
8.
探索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邱易东以他诗作开阔宏大的审美意象和不凡的气势显现了他少年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在当代少年诗歌的创作中探索着一条新的路子。本以邱易东的诗集《中国的少男少女》为例,论述了邱易东少年诗的特点,并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提出诗人应怎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探索中,用更易为广大少年儿童接受的诗的艺术美去提升少年读的学接受和学鉴赏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Student athletes' demands increase their risk for experiencing mental health concerns (Ryan et al., 2018). Risk factors for student athletes include coping with athletic success and failure; balancing dual roles; dealing with identity confusion; and experiencing isolation, injury, career termination, and burnout (Beauchemin, 2012; G. T. Brown, 2014). Using the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we review factors that interfere with student athletes' help‐seeking behaviors and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ways counselors can address these barriers in the roles of educator, advocate, and therap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