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共面波导和带状线传输的超宽带平面巴伦.采用低介电常数材料作为介质基板,引入一段切比雪夫多节阻抗变换器,并改进了使共面波导两地等势的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工作带宽,降低了介质损耗.设计并制作了一种50Ω非平衡到100Ω平衡馈电转换的超宽带平面巴伦,在0.1~3G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得到的插入损耗小于1.5dB,输出端接匹配负载时电压驻波比小于2,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较好的端射向辐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法的Delta天线优化设计方法.通过优化Delta天线各单元的长度和倾角,并引入地面反射参数的经验公式和基频法计算天线的辐射总场,以获得一定尺寸范围内的最优天线参数.实际设计了工作于1~30 MHz的Delta天线,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Delta天线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考辨了发生在百年前的一件公案:负责将敦煌遗书押解到京的押解委员何彦升,在偷盗敦煌遗书之事暴露后,不得不续交敦煌遗书22卷、粘片2本.但在续交前,在22卷写经上伪造了题记10条、杂写3条,并作了以备辨识的勘记22条.文章介绍了这些遗书目前的情况及这些伪题记对敦煌学研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的缺陷地结构品质因数低、不足以产生尖锐的谐振特性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S形缝隙缺陷地结构.与传统的缺陷地结构相比, 该结构具有更高的品质因数、相对更简单而紧凑的布局和更陡峭的阻带特性. 通过分析其传输特性提取了该结构的等效电路模型, 推导了其结构参数的设计方程, 研究了该结构的传输特性随结构参数变化的规律, 并总结了设计该S形缝隙缺陷地结构的经验方法. 根据此方法设计加工了一个中心频率为4.64 GHz的S形缝隙缺陷地结构样品, 其品质因数高达39.66, 尺寸大小仅为5.00mm×1.40mm, 谐振带陡峭而通带插入损耗小, 测量结果和仿真结果相吻合, 从而验证了该S形缝隙缺陷地在实际工程上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说明:(参见前《浙江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目录》一文)南图001大乘无量寿宗要经1.1169952·139·9×30.5,4纸,94行,行约39字。1:14.5,10;2:41.8,28;3:41.8,28;4:41.8,28。首残尾全。卷面多污痕,有乌丝栏。非制式抄写。纸厚0.12~0.22毫米。3.首残→正936,19/82C26;尾全→19/84C29。4.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尾)。7.卷背有抄写者题记:“索慎言”。8.吐善统治时期(8~9世纪)。9.楷书。10.卷首下部有方形朱印“苏南区/文物管/理委会/会藏”一方,2.2×2.2。南图002大般涅经卷三九1.1169962·705·4×2…  相似文献   
7.
航空磁法勘探中飞机的干扰磁场显著降低光泵磁力仪的探测能力。有效地补偿飞机干扰磁场具有重要意义。提出采用功率谱估计的方法对飞机机动飞行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航磁补偿系数的最优求解频带,并结合航磁补偿模型实现数据的最优补偿。设计高空标定飞行实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方法在航磁补偿中使补偿系数的求解更加准确,从而获得更高的补偿提升比。  相似文献   
8.
对20世纪国内完成的六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作了简要的介绍与评论。对其中俞泽箴《敦煌经典目》、陈垣《敦煌劫余录》及其相互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较好的端射向辐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法的Delta天线优化设计方法.通过优化Delta天线各单元的长度和倾角,并引入地面反射参数的经验公式和基频法计算天线的辐射总场,以获得一定尺寸范围内的最优天线参数.实际设计了工作于1~30 MHz的Delta天线,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Delta天线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方广锠 《家教指南》2011,(3):92-105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佛典编译中的文化加工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化汇流背景的研究。文章进而提出新的论据,论证了文化汇流的存在,亦即中国文化传入印度,影响印度佛教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