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一个人笑容满面地对我说“我来教育教育你”时,我将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他可能实际上是在说“我来规训规训你”……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人笑容满面地对我说“我来教育教育你”时,我将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他可能实际上是在说“我来规训规训你”……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学理解"的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迄今为止,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特和清晰的理解人与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往往需要仰赖于其它学科,这是教育学危机的根本所在。为此,本文提出了“教育学理解”的命题,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具体分析了教育学理解方式中的基本假设、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式等。其目的在于:在与其它学科进行划界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形成教育学式的复杂性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涛 《山东教育》2004,(35):62-63
生命: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意味着从教育的本原上去观察、理解和思考教育的现实与未来;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从生命出发,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或视域,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  相似文献   
5.
"新基础教育"通过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推进型评价"概念.本文在分析学校转型性变革中推进型评价的性质基础上,介绍了推进型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特点与权重分配,同时揭示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活动过程中的方法论思想,及评估活动对所有参与者产生的评估效应和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与写作:问题及其症结我们处在一个"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时代。①成为"研究型教师"是这个时代对教师的吁求和召唤。因此,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期。在各种理论观点风起、不同实践策略云涌之时,我们需要追问一个起点性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什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回答另外一个终点性的问题:如何衡量一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突然很少读书了。这并不是因为我失去了读书的兴趣,而是因为我的光阴和热情投入到了另一种阅读之中。对生命本身的阅读,对在课堂中活着的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占据了我生命的主要空间。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生命感充盈了我的灵魂,而书本和各种抽象的符号则退隐于幕后。当前的中国教育,"生命"之所以成为流行时  相似文献   
9.
继终身教育之后,人类教育将步入“跨界教育”的时代。学会跨界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之外的第五大人类学习的支柱。如何“跨以成人”、“跨界生长”,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问题。跨界教育的产生,根植于人及其创造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人类存在并经历了教育空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等不同类型的跨界教育。跨界教育的前期研究,围绕着“是什么”、“跨什么”、“谁来跨”、“如何跨”等议题展开。跨界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多元性、层次化的复杂结构,由预设、性质、对象、目标与内容等不同要素综合构成。跨界教育带来新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场:自己的课堂、同伴的课堂、办公室讨论、教研活动……在种种现场,教师是置身其中,全心参与,用心思考,还是置身事外,对其中的问题视而不见?这种态度决定了教师在现场的学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