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创新教育教学规律的具体化,是指导创新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能否正确贯彻这些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教育的成败。 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除了继承和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原则中的许多精华之外,还应突出以下9条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创新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南江县教育文化体育 局全面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 员培训。该局要求,新一轮培训工作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密切联系南江教育实 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 2007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 村"的方针,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 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广 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努力 建设高素质的南江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3.
课堂和谐氛围构建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构建策略主要有让爱走进学生心灵、尊重每位学生、善于欣赏、注重激励、多一些宽容、让微笑成为习惯、适度幽默等.  相似文献   
4.
南江县教育文化体育局于今年3月下旬召开了校长、教导主任等参加的“课程校本教研”专题研讨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全县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1.充分认识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研机构,要三位一体,立即行动起来,增强“科研兴教”意识,确立“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构建了“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的工作体系和制度。2.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必须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改方向,要求小语教学必须注意从小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本文拟就理解课文内容、中心、条理等之后(即“课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列举十例,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富于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观察则是创造的土壤和先导。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把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步进行。怎样进行这种同步训练呢? 一、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古人说:“事事留心皆学问。”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杭州市第十四中学刘晓华同学的科学小论文《火车的叫声引起我的注意》,被评为少年优秀科学论文,受到科普作家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实际,我们将《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的教学目的确定为学习借题发挥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是作者对雷峰塔、对法海的论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本文所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近两年来,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利用校内校外人力资源,科学安排时间,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培训科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校本培训,收到了显著成效。目前校内己培养了南通市学科带头人2名,名师2名,通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南通市级和通州市级骨干教师3名。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校本培训一方面直接促进了学校本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它的示范作用成功地带动了通州市的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校本培训上主要抓好五个环节:一、教师遴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一方面选校内的能者为师,一方面聘请校外的…  相似文献   
9.
下课铃响了,李江游老师的课已经结束,然而同学们仍然沉浸在课堂的情境之中,热烈地议论,不少同学兴犹未尽,还紧紧包围着他,问这问那,不放他走。这是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第一小学语文教师李江游上课时常常遇到的情景。无论他在本校本班上课,还是到外地去上公开课,总是那么有吸引力,总是能让孩子们越上越觉得有趣。不少前来看课的老师,也往往在啧啧赞羡之余思索着李江游老师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引导学生准确地探求文章思路,并循着这个思路去阅读、去思考,有利于减少阅读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速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怎样引导学生探求文章的思路?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十种。一、析题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体裁、内容、主题、思路等,往往可以从题目里看出来。如《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先弄清题目的意思:飞一般地夺取泸定桥;接着,引导他们对题目所隐含的思路进行探讨: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结果怎样?即会知道可能存在的思路是:原因→经过→结果。二、借用法。课后的部分练习题,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思路。如六册第33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