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与皇权在察举制下的重复博弈,士阶层最终作为利益主体参与其中,科举制度便是三方博弈均衡的结果。作弊与防弊的内部博弈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而"公共地悲剧"是科举博弈追逐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科举制兴废历程对今天的教育考试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科技的发展正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关注虚拟空间的教育学习形态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越然要求,裘伟廷在《虚拟学习社会研究》一书中对此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探索.然而,由于对教育功能的忽视,作者对未来虚拟学习社会的实现持有不确定态度。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延伸,虚拟学习社会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教育,正视并解决作为现实投射的虚拟社会问题,虚拟学习社会不是永远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社会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专业优势和劣势之间的转化,专业结构调整则是高校培优汰劣的过程。针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宁波大学秉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优化机制,在有效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了大学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主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是科举时代促进社会流动、重组社会分层的工具,教育是士子获得科举成功实现代际流动的最重要条件.从清代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看出,母亲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士子科举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出身可以判定母亲的受教育状况.统计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状况对清代科举人物的考试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考外语分数权重过高,导致了不利于教育公平、中华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改革势在必行。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高考外语权重100分是考选公平和学科地位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6.
绩效管理目标定位是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对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影响。基于价值导向视角分析,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目标定位存在“排名导向”功利性、“量化导向”片面性、“亮点导向”表象性等“失焦”问题。绩效管理价值目标不清晰、绩效评价主体缺位、内外部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是绩效管理价值目标“失焦”的主要原因。开展绩效评价元评价、鼓励第三方评价、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是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目标“聚焦”的可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为传统社会寒门子弟提供上升流动机会,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清代朱卷集成》和《未刊清代朱卷集成》中浙江籍举人、进士朱卷履历,定量分析其中的受业师、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信息,探析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取科举功名的寒门子弟在教育条件上与生监家庭子弟没有显著差异,受业师是举人考取进士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机会获得是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根本原因;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家族文化资本保障了天资聪颖寒门子弟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8.
"教育共同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共同体.教育共同体交叉呈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本质意志是形成教育共同体的关键,继承惯例和集体记忆是培育教育共同体的应有要素.  相似文献   
9.
杜威的教育理论产生于美国,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之上的教育理论,充满着浓厚的现代气息,其价值是超越国界的。在杜威看来,教育首先是“延续社会生命的工具”,在促进积极民主、构建社群和形成公民参与理念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教育之于人类社会的责任。再读杜威著作,对反思我们今天教育存在的问题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原初型和更新型两种类型.原初型高等教育是未成人教育的高级阶段,普通高校是办学主体:更新型高等教育是已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因应社会发展、个性完善及职业生活需要,旨在与时俱进,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育,开放教育是主要形式.原初型高等教育培养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个体成功接受开放式更新型教育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