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要求一、学习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选择和运用典型事例,有重点地分析和评价作品。二、学习本文在评述中,复述扼要生动,议论精辟有力,并使两者有机结合,为评论中心服务。三、指导学生应用学习成果,在课外阅读《水浒》部分章节,就一次重大战役,扼要写出事情经  相似文献   
2.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评论,单元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也是有关评论的,为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比较,穿插知识教学,进行练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评论的特点,初步学会阅读文学评论和思想评论,并练习写评论。 (一)单元知识点 1.评论是议论文的二种,它的特点是提出论题,进行评论,以理服人。 2.文学评论和思想评论的共同特点和差异:评论都要选择恰当的论题,摆出事理,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做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下边几段文字,回答问题。(共16分)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似文献   
4.
《毛遂自荐》虽是节录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一个片断,篇幅不足千字,却是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完整,充分体现了司马迁文笔的特色。司马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常常是通过历史人物自己的言行及其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充分显示,其中安插背景和场面的描述,使人物形象生动而又不失其真,叙事波  相似文献   
5.
语文考试后,我访问了几位考生和语文老师,请他们谈谈对199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的看法。他们的意见虽然不尽相同,给我总的印象是:学生喜形于色,老师喜忧参半。从他们的喜忧中,我也从现象看到了一些实质。从卷面看,今年的语文试题,从内容项目到题型结构,乃至排列顺序都和去年类似,考生没有陌生感,情趣正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目光灼灼,神采奕奕,有时颔首微笑,有时蹷眉思紫,气氛融洽,思维活跃;另一种是目光板滞,神情恹恹,你讲我听,你抄我记,你问我答,被动应付,师生双边活动不大协调,课堂气氛不很融洽.这两种情况我都遇到过.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探索,发现前者是学生感到“有得、有趣、有用”,而后者却不是这样,学生感到受益不多,用处不大,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这一点,便力求能做到使学生有得、有趣、有用.有得、有趣、有用,三者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次  相似文献   
7.
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传统方式都以作文为主。解放后沿袭了这一传统形式。一九七七年恢复了几乎间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这年试题由各省、市、自治区独自命题,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一类是仍按传统形式,以作文为主体,比分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一类以作文为主,兼考一点语文知识、文言文,作文比分仍占百分之六十以上;一类是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作文鼎足并立,作文比分占百分之四十左右。这种分歧并不是偶然现象,实质上是对传统考试和对中学语文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作出了不同反映。一九七八年高考恢复了全国统一命题,语文试卷的内容分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作文三大块。不仅把作文比分从突出地位下降到一  相似文献   
8.
命题作文 〔命题一〕 心想事成 〔要求〕 1.不要写成诗歌。 2.不少于700字。 〔审题思路〕 1.以此题写议论文,先要分析这个短语的结构。“心想”是“事成”的前凶,这个前因合理、充分,才有“事成”的结果。所以要着意阐述“心想”必须具备的内涵。对某种事业的追求,如果停留在空想、幻想,甚至胡思乱想的阶段,是绝不会“事成”的。所以,“心想”的内容必须有现  相似文献   
9.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弄清文章所提出的主张,即论点,这是议论文的灵魄。一般说,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复杂的议论文,为了论述得清楚、有条理,常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分论点,如众星拱月,使论述的中心更突出。弄清了文章的论点,就把握了文学的命脉,基本上达到了阅读议论文的目的。文章的论点,要使人信从,就得用充分、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它是正确,可行的,即论据。论据有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相似文献   
10.
【总体阅读思考】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语言该怎么说?作者是怎样紧扣中心,反复阐明俭素和奢侈的利害得失的?本文为什么使人听起来既深表信服又感到十分亲切?本文中提倡俭朴反对奢靡的理由,在今天是否仍然有一定的道理?有些人说,现在生产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谈节俭已不合时宜了,你对这种看法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