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压力过度正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我国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由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疾病也快速增长。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追求高学历和近乎苛刻的教育质量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切迫使中小学生心理压力陡然增大,从而引发出诸多的与压力有关的心理、生理疾病。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学习,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民主合作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批评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有的老师批评学生时。总是怒发冲冠、暴风骤雨般的一番训斥。结果自己伤肝损气,劳而无功;学生伤心赌气,毫无悔改之意,批评效果可想而知。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听后去思索,去回味、自省,达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共处,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批评语言学生才能容易接受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民主合作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