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三封未发出的申诉信 这三封未发出的申诉信是杨献珍于1975年5月从白庙监狱被放逐到陕西潼关后,就几个理论问题向党中央、毛主席的陈诉。1975年8月中央专案组办公室给杨献珍作了《关于叛徒、里通外国分子杨献珍的审查结论》,带到潼关,责令杨献珍签字面押,因该结论同事实完全不符,杨献珍当场予以拒签,并给毛主席、周总理写了申诉书,如实地陈明了实际情况,要求党中央、毛主席为他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但这个申诉书上只讲了有关他的历史、政治方面的问题,没有讲到他在理论方面长期所蒙受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既然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有如实的反映和虚幻的反映之分。那么,生活在类似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人,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也会有重复性和常规性可寻。外国思想家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思想,中国思想家有相同的思想,当然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上接本刊2006年第3期)问题十分清楚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肯定的是世界可知论,而不是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艾思奇两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文章,是给恩格斯抹黑,是对恩格斯的侮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破坏。天下事无独有偶。中国的哲学家艾思奇,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俄国有个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在1908年即列宁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的那一年,也说过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同艾思奇说的一模一样。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  相似文献   
4.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肇始于郭月争、于世诚分别撰写的关于哲学命题的文章。杨献珍同志明确表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原理,因而受到了攻击和诬蔑。论战发生于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学术界一些理论家为了迎合政治时局的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唯心主义印证,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并在康生、陈伯达的授意下,署名撒仁兴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把理论论争引向了对杨的政治围攻。杨因坚持真理而沦为"阶下囚",遭受了非人对待。他在漫长11年监禁放逐的岁月里依然舍生忘死地就"综合基础论"等问题进行了不懈地诉求和抗争,在狱中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遭受迫害的申诉和致中央文革专案组的抗议书等7万余言的文字。1978年后,杨被平反,但他仍不时受到部分秉承"理论权威"衣钵者的攻讦。忧愤之余,杨献珍不顾耄耋之年,身患多种疾病的状况,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深中肯綮的答辩文章,对那些伪马克思主义者予以了斥责。  相似文献   
5.
(上接本刊2008年第6期)“不相信有和无的同一”,即是说,不相信存在和思维的同一理论。19世纪40年代,1844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说:“群众的共产主义的工人,例如在曼彻斯特和里昂的工场中做工的工人,并不认为用‘纯粹的思维’即单靠一些议论就可以摆脱自己的主人和自己实际上所处的屈辱地位。他们非常痛苦地感觉到存在和思维,意识和生活之间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6页)马克思说,黑格尔的世界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差别,只是似是而非的差别,虚伪的差别。(同上书,第178页)艾思奇的《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辩证的同一性,即有差别的同一性。马克思早已揭穿了,说这种差别只是似是而非的差别。因为黑格尔也好,马赫也好,都是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或自我意识创造的,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只是精神或观念的化身。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只是虚伪的差别,似是而非的差别。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好汉一天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刊2006年第2期)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不是在后一个问题上,而是在前一个问题上。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对这个问题彼此没有争论,都承认有同一性。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争论最多的集中在前一个问题上,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到底是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上接本刊2005年第1期)艾思奇“两论”的发表不仅进一步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这场学术上的论争,强化为政治问题,而且向世人宣示杨献珍就是他们锁定的攻击目标。1965年5月20日艾思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容许用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来偷换革命辩证法》一文.就是明白无误地把矛头指向杨献珍等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之初 ,我国学术界曾就中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的问题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争论。其中 ,杨献珍坚持“综合经济基础论” ,艾思奇和张如心坚持“单一经济基础论”。  相似文献   
9.
(上接本刊2007年第4期)四、段、张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最高问题和哲学上两条路线的理论,不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和其他一切马克思主义者都毫无疑义地确认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而决不是唯心主义哲学。恩格斯还特别批驳了折中主义者混淆哲学上的两条路线  相似文献   
10.
除了上述信件外,杨献珍在两篇读书札记中,还对吴江的认识论做了文章,兹抄录如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