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城市适应均在家庭经济状况、年级、来京时间、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文化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小学生师生关系状况调查分析——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师生关系量表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小学生1000名,汉族小学生1000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小学生师生关系状况不容乐观,与老师处于高冲突、高回避、低依恋、低亲密的学生比例分别为9.54%、3.75%、35.02%、44.97%;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差于汉族小学生;少数民族小学生男生的师生关系状况差于女生;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差于非贫困地区。因此,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师生关系质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城市认同与老家认同两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及其在教育安置方式与城市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大多属于同化和分离模式;(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适应模式在性别、家庭经济地位、来京时间、教育安置方式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城市认同对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老家认同仅对社会文化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4)城市认同在教育安置方式与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老家认同仅在社会文化适应上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到京6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到京6年以下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未转学、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五个方面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转过学、家庭收入2000以下的流动儿童。尽管流动儿童不利的过程性、结果性、其他因素对其心理韧性、城市适应有不良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新时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首先,分析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严重化趋势以及网络导致的负面心理问题。其次,探讨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风险因素。接着,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如加强家庭教育、开展社区活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后,对未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紧凑型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歧视知觉模型、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意义保持模型、风险—压力—应对模型,对31所特殊教育学校1228名视障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及歧视知觉、意义追寻、视角转换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视障学生的社交排斥、歧视知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意义追寻处于中等水平,而视角转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能够负向预测其自我超越生命意义;(3)歧视知觉与意义追寻不仅共同在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还在二者的关系中分别发挥简单中介作用;(4)视角转换正向调节了意义追寻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结果不仅验证并拓展了上述四个理论模型,还为视障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一种以对权威人物的抗拒、挑衅、公然违抗、敌对等行为为典型特征的儿童破坏性行为障碍。通过对29组被评定为ODD的有隔代抚养独生子女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ODD儿童不仅会对抗家长、教师等权威人物,消极抵制或公然违抗家长、教师的指令,而且容易在同伴交往中被激惹或故意激惹他人,对他人的无意行为反应过度,甚至失去控制打骂他人。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分析访谈内容发现,ODD儿童的症状更多是家庭问题的呈现,而家庭互动方式和家庭关系则是导致症状产生的主要家庭原因。其中,家庭互动方式是直接的浅层次的原因,而家庭关系则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家庭互动方式上,ODD儿童的家庭整体水平(如家庭亲密度低、家庭冲突性高)、互动水平(父母对待孩子高要求和控制、溺爱与纵容、教养不一致、情感虐待)和个体水平(父母的自卑与补偿、期待投射)都存在较多问题。在家庭关系上,ODD儿童的家庭存在儿童亲职化、替罪羔羊、跨代联盟、等级结构和多代传递等问题。隔代抚养、独生子女的问题会在具体家庭互动方式和家庭关系中体现出来并影响到ODD儿童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父母教育投入与自己的学习投入、学业表现上,三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公立学校本地儿童在父母教育投入上得分最高,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自己学习投入和学业表现上得分最高,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各项得分都最低;(2)三类儿童自己的教育期望与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显著高于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3)教育期望差和父母教育投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期望差越大,父母教育投入越多,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越好;(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在教育期望差、父母教育投入和自己的学业表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成瘾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发明。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成瘾对象。到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其中35.2%的用户处于18~24岁之间,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就成为了网络的“俘虏”。譬如,浙江大学在2005~2006学年有90名学生退学,其中60多人是因为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