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唐五代是浙江词的成长期.受时代政治、区域经济、地方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五代浙江词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反映到用字遣词上,便是物象描绘之词、否定怀疑之词、愁苦凄迷之词和写人言情之词的大量使用.其中, "杨柳"成为承载晚唐五代浙江词人时代心理和审美旨趣的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2.
培养富有建设性的未来公民,应从培养幼儿自尊感着手。在幼儿自尊感的培育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目前的幼儿家庭教育,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倾向,而幼儿自尊感的培育却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亟需改变错误模式,端正教育理念,借鉴行之有效的进步主义教育观,从心理品质、游戏学习、同伴交往、理想塑造几方面,发现和培育幼儿的自尊感。  相似文献   
3.
中国韵文学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4.
宫廷文学的界定及《诗经》宫廷乐歌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廷学是以帝王(包括诸侯)的宫廷为流行场所,由帝王本人及其御用人、乐师和一些朝廷大臣创作的,主要是描写宫廷活动和宫廷生活,用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娱乐享受和表达讽谕的学作品,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趣。除去《大雅》和三《颂》全为宫廷乐歌外,《小雅》和《国风》里也有不少宫廷乐歌;运用考据与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能比较准确地识别《诗经》中的宫廷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韵文学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 10月 2 6日至 2 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 50余人 ,会聚一堂 ,通过大会报告、专家讲评、听众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 ,就中国韵文学的众多研究课题 ,认真研讨 ,互相切磋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4 3篇 (中国大陆学者 32篇 ,海外学者 11篇 ) ,其中颇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力作。在诗学研究方面 ,肖瑞峰先生《从域内走向海外 :中国古典…  相似文献   
6.
神圣性、真实性、人民性,是《诗经》宫廷乐歌区别于后世宫廷文学的几个显著特性,神圣性是由当时原始崇拜和史诗文学的性格决定的,真实性是由当时高度发达的史官文化决定的,而人民性则是由当时史官文化的求真精神和国家实行封建宗法政体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杨仲义教授的“文本诗学”(由四本“系列”论著组成),体系独创,见解新颖,论证有力,深而不玄。其新著《汉语诗歌解读学》更具有创新色彩,是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从解读学角度对古代诗歌进行研究的理论著作。它丰富了传统诗学的内涵,拓展了传统诗学的理论空间,开辟了古代汉语诗歌和诗学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所谓感性形式,是指诗歌的语言文字以其形、声等物质外壳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所谓理性形式.是指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以及情感模式、事理逻辑和语法结构等。适当引进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无疑会为我国的古汉诗体学研究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古代汉语诗歌的体裁,论述多矣。但恕我们直言,绝大多数论著仍停留在对诗歌外在形式即感性形式的叙述上;另外一些则是梳理古人关于诗体的意见。因此,古汉诗体学研究,还远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什么是完整的、科学的古汉诗体学?答曰:把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即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相结合,把语言分析和文化探寻相统一,把诗体还原成内容和形式联姻互动的生命实体。杨仲义先生所著、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诗体简论》,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尝试。首先,该书名虽为《中国古代诗体简论》,实际上是一部自创体系的诗体学著…  相似文献   
10.
宋代咏物词的题材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咏物词共有2999首,所咏事物多达250余种,涉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计表明,不同词调、不同词家在对具体咏物题材的选择性或日适应性上,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植物、气象、饮食、天象、动物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的生活情趣、审美习尚和词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