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张爱玲的笔下,被形容的不论是特殊情景中的风景还是某种抽象的情绪,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以实写虚”的倾向,聪明的比喻被发展成了充满暗示的丰富意象,而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物化意象,则成为作家在对于苍凉的感悟中对抗恐惧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太强调一统了。我们还没有搞清楚这样热会有什么后果的情况下,不要泼冷水,不要先担心它,“培养小奴才了”,“又把儒家复活啦”等。一百个才一个在读,这样的学校应该支持,至于后来出现问题,自然会有纠正。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包括私塾的学校,既不必炒,也不必成为焦点.不妨试着让其自然进行,然后用实践来检验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担心被看不起,也不会看不起别人。港陆交流越来越多,文化心态上的问题也会慢慢消融我在反省,香港人对内地人有没有敌意。我第一次到香港是1987年,期间曾经有4年在美国,到现在已经25年了。从历史上看,香港人对内地人有优越感,有同情,甚至也有某种怜悯,有看不起,但是谈不上"敌意"。"敌意"这两个字至少在过去是没有的,如果有也是最近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师大·大师     
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区门口有一块石头,上刻两字,左读是“师大”,右读是“大师”。 别的学科如刘佛年、冯契、陈彪如等名家先不说,仅华东师大中文系而言,众所周知有四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导师:许杰、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华东师大毕业生后来有相当引人注目的作家群,80年代现代文学批评也颇有成绩,都离不开师大四位导师的指导点拨。  相似文献   
5.
浙江文艺的十七册《新人文论丛书》,对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都曾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为丛书作者之一,今天看到自己三十年前的第一本书有机会再版,自然有些感想。从出版时间看,《郁达夫新论》(增订版)是这套“新人文论”丛书的第一册。1979年到1982年,我在华东师大读硕士,师从钱谷融先生。读书期间为交功课,陆续写了几篇关于郁达夫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16日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的校庆纪念日。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学校组织、安排了多场重要的主题活动和学术讲演。10月15日下午举办的"教育·金融·文化"主题论坛,即是"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贡献学校专家学者的智慧,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而广邀校内外专家和校友参与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本次论坛共分...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出版的几十种当代文学史,对所谓“文革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比较接近,对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却有很大分歧。尤其是对五十年代文学,究竟是当代文学中的“遗产”还是“债务”(洪子诚语),文学史、教科书、社会与论缺乏共识。本文主要解读陈思和、洪子诚、陶东风及顾彬的四部文学史,试图梳理对五十年代文学“负资产”的不同继承方法、不同书写策略以及文学史生产的不同意识型态背景。  相似文献   
8.
许子东 《大学生》2013,(13):108-109
解码莫言大概十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中唯一懂中文的教授马悦然到岭南大学座谈交流。马悦然走到任何地方.大家都问同一个问题:谁会得诺贝尔奖?我建议他改名叫诺悦然。那次到岭南大学也是.我记得和他讨论.我说中国作家获奖有六个原因。其实是开玩笑,缘由是很多年前.一些作家在南京开会,王安忆开玩笑说,中国作家得诺贝尔就像中六合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