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在英属印度推行宪政改革,增加总督参事会中印度人成员的名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印宪政改革则与印度问题的最终解决即权力移交问题联系起来。英国的政治精英认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全印联邦的设想,此后的宪政改革努力如《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以便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相似文献   
2.
1946年5月16日,艾德礼政府公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设计了一个中央权力比较微弱而各省享有较大自治权的联邦体制,希望既能维护印度的统一,又能满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对方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表示不满,但是都先后通过决议,部分地接受方案,以共同制定新的印度宪法。无论印度还是英国和美国的政治领袖都认为这是当时情况下英国政府能提出的最好方案。正确地认识这一方案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1935年英国议会公布了由英属印度和王公印度组成的全印度联邦法案印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如果此法案获得成功,那么可能不会出现后来的印巴分治,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模式.除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印度国大党对联邦的抵制以及英国国内顽固派的反对外,王公对联邦的坚决反对也是导致联邦方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公对联邦体制的不满和担忧,他们所提出的邦联构想以及王公内部的矛盾和他们对联邦的恐惧最终导致了全印度联邦法案的破产.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的失败、战时核合作关系的破裂、"苏联威胁"的不断加剧,促使英国政府基于自身衰落和战略脆弱性的认识制定了独立的核威慑政策.英国作出研制原子弹决策以谋求本国独立核力量和实行针对苏联的核威慑战略标志着英国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形成.这一政策主要是英国政府在美国军事力量尚未介入西欧防务而英国不得不单独面临"苏联威胁"的国际局势下作出的被动决策,反映了大英帝国在没落的窘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早期,领导层主要来自婆罗门中上层的事实决定了国大党对土邦采取了拥护王公统治的政策。随着国大党左派逐渐掌握领导权,国大党也要求王公在土邦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制,但对土邦奉行温和的不介入政策。面对印度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大党对土邦开始转向公开介入政策,将英属印度与王公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融为一体。对土邦采取从软弱到温和再到强硬的政策反映了国大党逐渐走向成熟、实力逐渐增强的历史进程,注定了两个印度必然统一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贝当政府败降后,戴高乐将军在伦敦成立“民族委员会”,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以维护法兰西民族的尊严与独立。英国和美国对戴高乐持截然不同的政策。英国为战后自身的安全起见,积极支持戴高乐,而美国希望在战后称霸世界,要肢解法国,占领法国在北非、东南亚等地的殖民地,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法国存在,因而对戴高乐极为冷淡,不予支持。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制定了《商标法》(1982年)、《专利法》(1984年)、《著作权法》(1990年)《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及各法的实施细则,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技术交往的需要,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接轨,我国先后正式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0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5年)《专利合作条约》(1994年)。这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的特点更为突出。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逐步地建立健全起来,但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产权法的教学和普及推广工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尤其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知识产权法的教学研究工作亦有待开展。为推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在高校之开展。本人不讳浅陋,将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情况作一汇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了大量档案材料之后,作者就印巴分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认为,在考察印巴分治问题时,应该区分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与英国传统  相似文献   
9.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分治悲剧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如果从英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印度后来种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地考察战后英国和印度的局势、英国的利益要求、艾德礼政府对印度问题的态度及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可能性,人们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并无分裂印度的主观动机,相反,印巴分治是国大党和穆斯林领袖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置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的。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政治领袖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