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的城镇发展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对了解西南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有重要价值.从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设置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分析明代卫所设立与贵州早期城镇建立的关系,卫所在城镇发展中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应达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13-15,19
文章以位于黔东大地上众多屯堡之一——盘石城为例,经详实的史料和实地调查,提出:明代修建于苗疆的各类屯堡,自然发挥了镇压少数民族的桥头堡的功能,但从盘石城的变迁来看,它们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的重要见证。它们从一个纯军事的堡垒,逐渐演变为在各个时期发挥调节民族关系、规范民族交往秩序、见证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德江县是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集区,每年元宵节,德江县城均有舞龙灯、炸龙灯的传统习俗,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本文根据调查的材料,对德江正月的“灯会”与“炸龙”习俗以述论方式进行了疏理,发现这种习俗有利于社会和民族的和谐,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文化重要的原创因子,如果引导得当也将为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编《贵州通史》中所记之石阡府属苗民长官司的位置和万历《思南府志》关于思南南面毗邻之石阡苗民长官司一条记载,均属有误。笔者根据实地调查材料,进行考证,认为《贵州通史》所记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本文针对释读和判断明清时期方志中存在之"飞地"问题,提出必须把文献与实地调查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恢复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龙氏所遗明代文书,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以详实的材料对明代黔中宗族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国家权力的渗入,以及明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以夷制夷"策略,导致黔中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不稳定,民族矛盾与冲突不断,严重制约了各宗族族群的发展;同时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各个宗族只能在一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下艰难地生存。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铜仁土家族的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研究,阐释了铜仁土家族服饰在实用性和装饰性之外,还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介绍了万历《铜仁府志》所载的重要内容,并对其文献价值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家族组织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社会基层组织。在我国,家族组织几乎构成了社会基本的村落单元。成同年间,贵州各民族起义,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对多民族地区以家族族群构建的村落社会形成了强大冲击。以家族传说和家传碑铭为例,结合文献史料,探索多民族地区家族组织在社会动荡中的应对与调适方式,为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铜仁城始建于明初永乐十一年(1413)设府以后。现明代遗迹仅存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的江宗门城门和从江宗门到中南门之间的城墙基础,以及明永乐年始建、后来多次重修的川主祠。明代铜仁城的建置遗物已了无几件,多少为后人留下了一些遗憾。本文将从政府机构、城内建筑与街道等方面对明代铜仁城进行——考证和介绍。  相似文献   
10.
经过笔者三次实地考察,证实了“二月初一敬鸟”习俗是仡佬族原始的鸟崇拜在民族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仡佬族通过“敬鸟”这个节日,千百年来在面临艰难的生存环境和遭受强大的外族侵挠的压力下,有效地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这也是仡佬族能始终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长期存在于中华民族之大家庭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