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育组织是松散耦合系统”论源于组织研究的有限理性观。处于开放系统的高校组织各要素间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响应性,在时空之中形成松散耦合系统,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与不足。“松散耦合”提出后的近半个世纪里,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问责日益增强,“松散耦合”被广泛用来解释高校改革与发展,但也存在误用的情形。当前,需要重新审视耦合组织模式的辩证性与系统性,客观评价耦合效果,接受松散耦合与紧密耦合并存,加强高校组织松散耦合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各种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大势所趋。我们应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借鉴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先进经验,实施由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模式,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200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次评估,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探索,影响深远。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成效、问题与改进对策进行了探讨。主要成效表现在:推进高校确立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促进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主要问题表现在:使用同一个评估标准、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定位不明确、整改环节薄弱、优秀率过高、评估前后进度不均衡等方面。对今后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是:坚持依法定期评估、强化评估标准的分层分类指导、重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积极开展院校研究、推动高校科学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对院校研究理论构建的诸多前提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结合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院校研究实践,论述了院校研究理论构建的必要性,将院校研究实践与理论构建结合起来,有助于在中国文化传统和高校治理环境下,进一步推动院校研究的开展,为高校管理科学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12日至13日,第四次全国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1年年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百余所高校的近180  相似文献   
6.
序言 《美国院校研究协会2010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旨在讨论院校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美国院校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以下简称AIR)应该怎样推动院校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知识交流。  相似文献   
7.
8.
在美国院校研究中,校友分为学位校友、非学位校友、朋友(或准校友)三个群体.美国校友研究最初将校友视作学校服务的“消费者”,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将其视为学校的“供给者”.校友研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主要关注学校内部公众,转为更多关注外部公众.近年来校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校友产出、参与及能力发展、校友捐赠.校友研究主要应用于经费筹集,招生就业,提高学校声誉,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改善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研究与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区域、省份候选项目分布不均衡,“非双一流”本科院校校均候选项目较少;单位间壁垒亟待突破,专任教师统筹教育教学改革能力有待提升;相关微观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基于此,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评选应该遵循:扶助薄弱地区,激发教改动力;开发分类评价,鼓励特色教改;探索合作机制,推进协同互补;开展教学学术,提升教改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推广扩散等路径,进而引导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大学的一项专门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最早出现于美国大学。以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1914年一战爆发、1980年《拜杜法案》颁布三个历史节点为标志,可以将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大学世俗化为倾向的社会服务理念萌芽期,以知识推广为重点的社会服务理念确立期,以联邦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服务实践发展期,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杠杆的社会服务职能成熟期。在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变迁中,联邦政府主导着社会服务范式的转变;产业与大学的前期合作为政府政策出台提供了市场基础;大学为更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而主动进行组织设计;大学、产业和政府跨界融合而成"三螺旋"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