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40篇
科学研究   5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硬盘的维护与保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计算机硬盘的维护保养和检修技 术。  相似文献   
2.
“高中文理分科”由“应试”导致,并非“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重大问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缺失和错位,才是“影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善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考生多元素质评价、高等学校多样方式选拔、录取制度是纠正“应试”固疾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3.
Knowing is an enacted, communicated process tha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let alone manage, in organization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s) offer a productive solution for improving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but the communicative processes that enact CoPs have not been explored, leaving CoPs as an organizational black box. This research extends CoP theory as a means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a CoP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various CoPs, and as a practical means to evaluate the communicative processes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oPs enact the communicative nature of knowing through the elements of mutual engagement, negotiation of a joint enterprise, and shared repertoire. Specifically, two groups of volunteers are examin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in order to explore CoP theory as a dynamic system for examining and evaluat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相似文献   
4.
5.
Keogh, Barbara K. &; Vormeland, O. (1970). Performance of Norwegian Children on the Bender Gestalt and Draw‐a‐Person Tests. Scand. J. Educ. Res. 14, 105‐111. This study provides tentative norm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Norwegian children, ages six through nine, in a group administered Bender Gestalt and Draw‐a‐Person tests. Results are based on drawings of 265 Oslo school children. DAP scaled score means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standardization mean, and, in general, girls were favored over boys. No sex differences in Bender performance were found. Bender results provide objective normative values, for age groups as well for patterns of change with age, which arc useful in making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interpretations. Scores under group administration were somewhat higher (poorer) than scores obtained under individual administration conditions. Consistency of findings for Norwegian, English, and American children suggests that the Bender is relatively unaffected by specific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least in Wester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6.
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好大学”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一个可为更多大学提供参照的发展目标,也是校长治校的目标和依据。从反映大学本质属性的大学文化的角度看,好大学应具有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的大学制度。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同心圆,共同成为建设好大学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多样化时代和利益相关者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战略管理就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高校战略管理研究也成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高校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与面对现实、战略管理与资源依赖方式、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战略管理与教育营销、战略管理与跨越式发展、战略管理与大学领导群体、战略管理与大学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与大学管理文化、战略管理与大学经营诸关系是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其协调有序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对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阐明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目标阐明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该文在概述教学目标阐明的已有研究后,反思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目标阐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体系。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核心,学科的活动形态是学科的基础,学科的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学科的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是与学科的知识形态这一本质属性有联系的非本质属性。基于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应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和学科组织的建设与改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