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1.
论春秋初期周王室对诸侯国的赏赐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初年,周惠王和周襄王先后对帮助王室平叛的诸侯国进行赏赐。由于受周王室和诸侯国政治关系的制约,周天子的赏赐政策呈现出抑强扶弱和重同(姓)疏异的特征。赏赐政策的变化其实质是王室对诸侯控制政策的变化,它反映了春秋初期王权和地方两种政治势力在抑制与反抑制的斗争中王权衰微、地方势力坐大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它特指诸侯国对蛮夷戎狄用兵胜利后向天子告捷的军事活动,主要包括振旅、献恺乐、告祭、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六项内容。从文化渊源上看,献捷礼源于四时猎狩活动中的献禽之礼。南北朝以后,出现了飞表和露布献捷的新形式,同时,也出现了因镇压农民起义成功而举行献捷礼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剧烈变迁。  相似文献   
3.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这种军礼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持续达2000多年。但是,由于文献资料零碎散乱,历代的礼家乃至今天的学者对此问题要么只言片语,要么含糊其辞。钩稽先秦典籍和辅以青铜器铭文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对先秦时期的献捷礼的主要内容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4.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这种军礼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持续达2000多年.但是,由于文献资料零碎散乱,历代的礼家乃至今大的学者埘此问题要么只苦片语,要么含糊其辞.钩稽先秦典籍和辅以青铜器铭文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对先秦时期的献捷礼的主要内容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5.
献捷礼最早源于部落社会献俘告祭的原始习俗。西周时期,献捷礼已成为中国古代军礼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献恺乐、告祭、献俘授馘、饮至、赏赐等主要内容。在当时,献捷活动特指周人之诸侯国对蛮夷戎狄少数民族用兵胜利后向周天子的告庆活动,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不行献捷礼。春秋时期,诸侯国向王室的献捷活动明显减少,同时,出现了诸侯国相互献捷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周夷矛盾日益缓和与周人内部矛盾日渐尖锐的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九命礼是先秦时期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于国家对官吏进行等级不同的册命和赏赐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严格等级的职官制度。从金文有关册命和赏赐的材料来看,传世典籍记载的先秦九命礼是基本可信的。汉代以后,九命礼逐渐演变成九锡礼,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给予勋臣的一种最高等级的赏赐活动。魏晋至五代时期,九锡礼成为权臣扩大自己政治影响乃至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九锡礼逐渐衰弱乃至最终退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士,自他们一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淡漠禄利的独立主体意识为世人所称道.然而,战国晚期,正处于剧烈社会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到处弥漫着追求禄利的思想意识.受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界也掀起了一股浓厚的逐利风气,导致了士人精神道德的日趋沦丧.战国晚期知识界逐利成风的社会原因在于:为摆脱贫困和卑微的自我实现意识诱发了这种社会风气的产生,统治者为了尚贤使能采用的尊爵与厚禄政策刺激了这种社会风气的膨胀,兼并战争中各国政府推行的功利主义政策助长了这种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日渐下降,这与教学质量下滑是分不开的。而教学质量的下降,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本身存在缺陷以及考核制度存在弊端等综合因素造成的。要改变现状,教师教学手段和理念要创新,学生要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慎选教材以及对教育考核制度进行相应改革,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景红艳 《科教文汇》2014,(32):44-45
目前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日渐下降,这与教学质量下滑是分不开的。而教学质量的下降,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本身存在缺陷以及考核制度存在弊端等综合因素造成的。要改变现状,教师教学手段和理念要创新,学生要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慎选教材以及对教育考核制度进行相应改革,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