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位学界同仁:大家好!近日鄙人很荣幸受《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的邀请担任“新时代中华老学研究”栏目(暂题)的主持人,并全程负责组稿及其他相关工作。为了更好地组稿,特向海内外老学研究专家约稿。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努力推动老子思想研究,既建有《道德经》慕课,又出版有《中华老学文库》,还与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等单位联办《中华老学》集刊。现在,我们又设想通过办专栏的形式,将老子道学“尊道贵德,大顺天下”的理念透过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及时向海内外传播,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2.
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养生智慧深刻隽永。他提出了"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理论体系,含摄了体育养生、精神养生、性爱养生、社会养生等多个层面,对于引导世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各位学界同仁:大家好!近日鄙人很荣幸受《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邀请担任"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栏目的主持人,并全程负责组稿及其他相关工作。为了更好地组稿,特向海内外专家学者约稿。华夏传播研究是传播学中国化的重要方向,是本土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以打造传播学"中华学派"为旨趣的华夏传播研究也日益成为传播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记者博客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者博客"融合了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优点,成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渠道。但也出现了诸如传统媒体对记者博客认知的滞后、博主对自己博客的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传统媒体应注重使用记者博客,建立商业盈利模式,提供先进的博客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播现象,脸谱式网络社交凸显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互动中对于符号使用、情感传递与自我表达的关注,代表了身处多元化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其社交模式在推进个性文化及网络公共领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于舆论理智与网络隐私的挑战,体现出浓厚的大众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自我观蕴藏着独特的内向传播智慧,主要体现在要求自我确立起惟道是从的主体意识,进而以道的符号象征意义为媒介来引导自我省思,不断消除世俗价值观的污染,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与侧重考察自我的社会性西方内向传播理论相比,老子的内向传播智慧更倾向于消融社会性对自我超越的干扰,注重自我内心通过向道的复归而实现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7.
陈瑞  谢清果 《传媒观察》2023,(11):107-115
民心政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要义之一,党的二十大把民心政治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民心政治在中国政治语境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中,以自我传播、家庭传播、组织传播等为路径,坚持以道德建设为民心政治之本,重视自我党性修养和家庭建设对民心的影响,通过组织传播,弘扬民心政治的治理理念。在民心政治“撒播”式的推广和弘扬中,实现与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情”,以期产生“吸附”的传播效果,使其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共同致力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木早已成为华夏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承载和传播着诸多观念。“天父地母”观念是一种以“间性”为基础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隐喻。人与天地相应,与草木同归。人与草木媒介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缩影,从古至今经历了敬畏与依赖、征服与控制、和谐与发展等阶段,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主体间性以一种主体之间平等对话、共生共处的机制,在移情、身份和政治等隐喻中不断指导着人类建立起与草木媒介、与自然的“共生交往”关系,与华夏先哲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从人与自然的间性传播的关系视角放眼未来,可以发现其对个人内在的自我完善、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和国际政策的有效传播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波兹曼的媒介发展史观探究了口语、书写文字、印刷文字、电报和摄影术、电视、互联网等主要媒介技术及其演进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话语变迁。他认为不同时代的媒介技术是各自时代的主导隐喻,并区分定义了各个时代本身。新旧媒体的交替绝不是单纯的媒介工具之间的对抗,而是媒介技术俨然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钥匙,同时也引发话语权力的转移,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色彩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五行思想的探析,不难发现色彩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体系,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并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色彩隐喻传播.以五行的视角来研究《红楼梦》中的色彩,可以洞悉《红楼梦》中主要角色的命运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