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知识观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知识观是制约高职专业课程发展的重要变量。在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必须依据当代技术知识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完整“职业人”的多元课程目标体系,实现从实践能力的提高到实践智慧的生成;构建以“任务逻辑”为组织方式的课程模式,实现多种形态技术知识在课程中的整合;超越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实现课程实施途径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一种文化现象,现阶段其在文化行为上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统”的学校教育文化及其精神的反叛、挑战与抵制。青少年“反学校文化”既具有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自身变革与发展、学校文化改进的潜在推动力量。在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评价与选择,提高他们的文化批判意识及文化判断能力,既是引导青少年文化合理建构的基本策略,也是现阶段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存论哲学从作为特殊存在者的人之生存出发,探究人的存在并借此追问其他存在者之存在的意义。在生存论哲学视域下,教育作为生存的展开方式,是人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过程,生存构成了教育之"本体"。而哲学生存论的转向无疑引导着当代教育从崇尚"占有"到引导"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寻求"超越"、从"制器"向"育人"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上看,技术观的形态经历了从古代社会的技术技能观、传统工业社会的技术工具观与技术知识观再到当代社会的技术文化观的转变。技术观是制约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变量,不同“范式”的技术观下有着不同的技术教育实践形态。当代技术观的转变引发了当代国际技术教育的变革,并使得当代国际技术教育实践开始关注技术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人的发展功能。当代技术观转变为我国当下的基础技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从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反思我国的基础技术教育,而且从另一个视角指明了我国技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与实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儿童朴素理论的科学教学过程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朴素理论将研究的取向从“儿童的概念形成观”转变为“儿童理论发展观”,该理论尤其关注儿童原有的观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相似性与内在一致性,即二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的性质、相似的功能、相似的发展过程。这给科学教学理论带来了新的视野,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种科学教学过程模式,并对这一教学过程模式所体现的科学教学原则初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共识是指公众对改革者所倡导或推行的价值观所形成的基本或一致的态度,它是教育改革获得广泛与坚实支持的社会基础,是使改革顺利实施与推行的重要前提。在公共哲学的视角下,教育改革中价值共识的最大可能在于教育改革的“公共”价值取向,其意味着改革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特定的利益组织与群体。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目前我国基础技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不仅承载着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引导着中小学技术课程体系、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开展。中小学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科学与合理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与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与任务.正确认识中小学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适应性问题;此外,还要依据课程的基本原理,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考察目标体系中的平衡性、层级性与统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儿童朴素理论将研究的取向从“儿童的概念形成观”转变为“儿童理论发展观”,该理论尤其关注儿童原有的观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相似性与内在一致性,即二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的性质、相似的功能、相似的发展过程。这给科学教学理论带来了新的视野,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探索性地建构出科学教学中应遵循的科学教学原则,以及可能的科学教学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9.
生存论视角下技术作为生存展现的一种方式,技术对于人的生存具有决定性与根本性意义.在此逻辑下的技术教育应当是使人们对通过对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理解、判断、决策以及选择来展现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当代技术观的生存论转向为技术教育的价值选择敞开了一种新的视域,并促动着当代技术教育从崇尚“占有”到引导“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寻求“超越”、从“制器”向“育人”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的"空间",一种社会精心设计的"文化装置",其必然隐蔽着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并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控制与影响.因此学校"空间"蕴含着"生活德育"功能.然而,学校"空间"在促成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可能的同时,由于其道德规范的预设性、道德标准的专断性,道德逻辑的功利性.使得"空间"本身也成为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一种限度.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透视学校"空间"中生活德育的可能、机制及限度,进而促进学校"空间"生活德育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