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广州市不同层次的三所中学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对新课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角色和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其根源可能是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学校面临过大的升学压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五位高中女生进行了访谈和观察,从当事人的角度出获得她们的切身体会,研究了高中女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困难;结果表明,不善于分析物理问题是高中女生学习物理面临的主要困难.从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的角度对这个困难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模型建构与应用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科学思维的重要方面,了解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发展现状是相关能力培养的基础.本测评研究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进行了维度及水平划分,开发了测评工具并采用Rasch测量模型进行优化.测评发现,高中样本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在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校的分布均存在差异.最后,在总结学生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教材在谈到光现象的时候有这样的表述: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通常有如下做法:教师展示1个装了水的烧杯,加入少许(比如1滴)牛奶,搅拌均匀,再用激光照射,可以看见1条红色的光路,从而证明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教师又做了光在充满烟雾的空腔中沿直线传播实验。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相似文献   
5.
农村初中物理教育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而前概念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五中学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的86名学生进行力学的前概念测试,并对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不同学习成绩水平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对牛顿力学的认识,绝大部分都处于前科学概念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不显著,不同成绩水平之间的差异极不显著;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农村初中生的前科学概念很好地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农村教育的特点,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自强  皮飞鹏 《物理教学》2023,(4):53-55+24
弹簧摆作为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其运动轨迹通常非常复杂,因此在命制弹簧摆试题时应当注意题设条件的自洽性。本文通过数值求解微分方程,给出了弹簧摆做简单周期运动所需的参数条件,为相关试题的命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邢星  皮飞鹏  李畅 《考试周刊》2009,(2):204-206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条件下,中学物理教师要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负者、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形成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及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者。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处于具体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可视化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逐渐受到重视。针对目前“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中气体的流动难以直接观察的不足,创新性地采用纹影成像实现了气体流动现象的可视化,以期为实验教学提供新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因此,立足于教师角度建立一个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方式是极其重要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学生元认知的监控和对学生学习心理机制的把握等方面,调查了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评价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放式访谈、非正式交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四名物理学专业的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教学方面所遇到的困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一些实习生主要遇到了以下9方面的困扰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反馈技能、时间控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洞察能力、教学组织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应加强对实习生的教学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