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其课堂教学时间几乎占全部学科总课时的一半。可见,语文教学无疑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课文《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在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役中,小学生们怎样坚持学习的故事,着重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迹。“珍贵”一词是课题的“题眼”,通篇是以教科书为线索,围绕“珍贵”着笔的。 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从释题入手,紧扣“珍贵”引导学生逐层理解课文。 一、以“渴望”悟“珍贵”  相似文献   
3.
谢娅林 《贵州教育》2007,(10):35-36
一、双基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落实知识技能这个基础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发展性目标,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4.
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给付面临着巨大的潜在压力,如何建立及维持合理的养老保险水平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中的公共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更引起了诸多争议,这也是建立和完善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从两种筹资模式的实施现状入手,阐述其概念,分析目前处理筹资模式遇到的难题,并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经典是引领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诵读经典,对帮助孩子领略文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培养高尚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教育按类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把这三类教育比作人才培养中紧密相联的三个套环,家庭教育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从普遍意义上说,人的成才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正规教着(即学校教育)培养成才;二是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之后自学成才.但无论通过哪条途径,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可见,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揭示批判性思维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中美高中典型物理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的整体及典型章节比较分析,指出中美教材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差异,并据此对我国中学物理教材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它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字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以澳大利亚初中科学教材为例,从教材结构、栏目设置以及习题编制三方面分析教材编制的特点,为我国下一轮初中科学教材内容中重视文理交叉,宣扬本土文化以及习题等级的编排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所以 ,笔者认为 ,改革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一、引入新知活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 ,当学生对某一知识感兴趣时 ,他们就乐意学习 ,积极探究 ,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精力和感知趋向。所以 ,新知识点的引入 ,一节课的开始 ,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 ,根据教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激活课堂的情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使课堂充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