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寥寥数语,精辟而深刻地道出了大学的真谛。但大师不会凭空制造,也不是凭"巧取豪夺"就能成就,关键还在于大学精神的内在"孵化",而这全赖优良的学术风气之引领。学术风气是学者人格、学术精神、学术取向、学术方法、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它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外显,是学术力量整合提升的平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内聚延  相似文献   
2.
本就1949年建国前及建国后50年土族地区教育状况进行介绍与比较,分析了目前土族地区发展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还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德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学校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长期发展目标,必须有相应的举措.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培养环节、教学内容和方式、自主学术创新的改革入手,将"211"、"985"研究项目纳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其他相关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的内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通过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实现,依靠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成为一种有组织的产出,在经济战略发展、组织制度创新、政策制定执行、社会管理控的制、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培育监管、精神文化塑造等几个方面具体地表现出来,是外显的可直观感受的有效治理社会所具有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和。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的内涵与特征均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和政府历来注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回顾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历程,给予该课程较为准确的解读和定位,可以促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自国家诞生之日起,语言与国家就建立了不解之缘。民族国家兴起之后,语言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的语言成为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并且发展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理想民族国家形态。然而,由于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语言分布的多样性、交叉性,如何处理国内外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建构必须面对的“语言问题”。因此,国家的语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至关重要,国家通用语言政策是国家整合的方式和手段。纵观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通过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等术语的使用可以发现,建立“国家通用语”是历朝历代中央政府的追求。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需要继续发挥国家通用语言的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家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开展与执行情况,提出建立以人事处为主导,国际合作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及院系、导师通力配合的高校项目实施职责分工方案;指出外语水平、专业及学术科研能力、对外申请途径是学生项目申报成功与否的三项关键因素;并从完善项目选拔机制、评审机制及回国服务机制等角度为上级留学主管部门提出三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符号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存续复兴怀以意义自觉的对象化表达和意象化呈现的显著标识。这一标识在宏观要素层面包括作为符号之源的民族文化对象、作为符号之意的民族精神意象以及作为符号之形的民族标识形象。对上述三个要素的内在自觉与系统挖掘,是中华文化符号化的有效支撑。在实践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向度的边界。一是标识范畴向度,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文化底色。二是对内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华本色。三是对外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国特色。唯有立足整体自觉,挖掘核心要素,守住底色、巩固本色、创新特色,中华文化符号才会以文化逻辑深度增进文化认同,发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