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晶  杨华 《教书育人》2005,(7):53-55
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它是能够表明语篇经验连贯和人际连贯的一种语言手段。至于连贯,与其说它是语篇本身的一个特征,倒不如说它是语篇理解的一个特征。它与我们对语篇的理解息息相关,并且在语篇产生和诠释语篇时出现。它作为过程存在于语篇之中,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脑海中,是一种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习语看隐喻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认知过程.隐喻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表达与接受必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标准.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同时,大多数的习语都具有隐喻性.因此,习语的选择和使用必然折射出一定的文化特征,表现出隐喻的民族性特点.隐喻的民族性体现于民族的地域性特征、民族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学典籍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颜色与文化(一)中国的“颜/色”:以人为本的感受基点中国古人把握世界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近取诸身”的取象方式,就是把对人自身的关注融入对外界的表述中。中国人发达的色彩观念,同样表现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这从“颜”、“色”两个汉字可以看出。随着词义的演变,“颜”、“色”进而变为指物的色彩。由此可知,中国人对色的关注起于对人之色的关注,随着人们对“色”作为感受对象的变化,“颜”、“色”的语义指向也发生了变化,其过程如下所示:颜/色:人印堂的气色——人的气色——女色——颜色对人之色的关注,导致了汉语构词的…  相似文献   
4.
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功能在于交流感情、传输信息、认知和描写世界。为发挥这些功能,人们应用语言都讲究修辞,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亚里士多德指出:“修辞术是有用的,可使真理和正义获得胜利。”孔子也曾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由此可见修辞之重要。无论是优雅的文学语言,还是通俗的日常口语,人们应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修辞手段,以取得表达的最佳效果。修辞源于演讲。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首先将修辞定义为劝说的艺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辩论。17世纪末的英国哲学家John Locke把修辞描述为“the…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未来世界是人才和知识竞争的世界。传统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已经陈旧,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狭窄,能力与素质难以适应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意义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分四种情况进行),来阐释隐喻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以期达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邵海金  鞠晶  罗云辉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211+50-211,5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快速转型,一些负面影响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窘境。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来加强和改善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一、提高输入的数量与质量;二、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为学得者提供更大的外语语境空间。针对这三点启示,结合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本文进而探讨了大班额初中英语教学应采取的策略——大班课堂小班化,具体的措施为:课堂活动交流化;学习习惯自主化;学习过程合作化。  相似文献   
9.
鞠晶 《教书育人》2004,(10):30-31
一、颜色与文化   (一)中国的“颜/色“:以人为本的感受基点   中国古人把握世界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近取诸身“的取象方式,就是把对人自身的关注融入对外界的表述中.中国人发达的色彩观念,同样表现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这从“颜“、“色“两个汉字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鞠晶  孙建华 《教书育人》2007,(11):105-108
一、引言 未来世界是人才和知识竞争的世界。传统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已经陈旧,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狭窄,能力与素质难以适应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1999年3月,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全国外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各类院校闯出各自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力求办出特色。21世纪对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人才的素质要求就更高、更全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