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大戴礼记》中《千乘》等七篇,一般视为《孔子三朝记》,但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这七篇只不过是《三朝记》的一部分,原本《三朝记》包含《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等篇。本文通过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分析,推测《三朝记》不包含《千乘》等七篇以外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三朝记》的写作年代,目前不能确定,但无疑是荀子以前的作品;也很难推测《三朝记》的作者是谁,可能是曾子和思孟学派以外的儒家所作。  相似文献   
3.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高康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66-1975
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分析路径,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并对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溢出效应在1000公里内较高,1000公里外则出现衰减;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创新效率提升,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互动,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正溢出效应。文章一方面描述了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为实现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边际视角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与门限模型实证检验财政支农对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并探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改革路径.研究表明,财政支农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下的财政资金并不能持续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从禀赋差异来看,财政支农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产出在地区间存在饱和效应;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进行农业纵向开发有利于推迟U型拐点的到来.因此,财政支农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多元吸收社会资本,注重地区投资布局,深入农业开发程度与优化自身管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子思子》,特别是中庸篇的部分.中庸篇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以"中庸"为主题的旧的部分,根据文章形式来看,应该与《缁衣》《表记》《坊记》一样是为子思所作.以"诚"为主题的新的部分,虽然含有部分后世添加的内容,但其思想的架构应该也源自子思,比如,其中有与《性自命出》相同的"性即气"的思考,也有与《五行》相似的天道—人道的思考模式.而孟子在接受这些思想时是有选择的,比如说,子思的"诚"的思想实质上就被孟子抛弃了.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是一所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近年来,学校在实现办学功能拓展、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力争创建中职教育的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成就了一批对社会革新有重要贡献的翻译家,其中林纾和严复是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译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启发了民智,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高康 《上海教育》2014,(4):34-35
分类办学、特色发展是国际上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学校特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上海职业教育提出“做精做特做强”的发展之路。作为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场所,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走特色发展之路、办特色学校,是中职学校寻求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中探讨《五行》思想的部分.《五行》将"知"视为觉醒认知能力之过程,并将之分为"圣"和"智"两种.在此格局上,《五行》设定修养过程为:借由"智"之觉醒察觉到"贤人"之"德",通过模仿"行"本身来掌握"仁""义"等,从而实现"人道"之"善",进而从此阶段上升,借由"圣"的觉醒达到"天道"之"德",亦即能够在"德之行"的层次实践"仁""义"等.另外,《五行》"说"的相关论述中,"说"的作者用"仁气""义气"等术语对上述过程加以解说.从这一点可推测出《五行》的思想与《性自命出》的"性即气"的思维方式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五行》与孟子思想关系的部分.孟子思想的形成虽然受到了子思《五行》的影响,但其中不动心体验往后的修养模式,却完全舍弃了《五行》中的理论.也就是说,孟子 舍弃了《五行》中"性即气"的思维,将"心"放置在"气"的上位,并以"心"为基础展开了四端说.通过这种立足 于"心"的修养论,孟子彻底解决了"性即气"思维模式中所包含的问题.而这种从"气"至"心"的转换,正是使孟子成为独具一格之思想家的重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