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棒球投手运动学与等速肌力参数间关联关系,并比较不同类型投手各类参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及三台高速摄像机获取相关参数。结果:( a)肩关节外、内旋峰力矩及屈、伸峰力矩两个比值高度相关,两者均与挥肘速度、棒球出手及触垒速度高度正相关;( b)与“非衡型”棒球投手相比,“均衡型”投手在许多关键参数上存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投球动作总时间、提膝时间、伸踏时间及动作加速时间显著变短;肘关节屈伸幅度、棒球出手等及触垒速度则显著增大;( c)挥肘速度与肩关节最大外展角存有显著正相关,而与投球动作总时间呈负相关;动作加速时间与肩关节最大外展角成负相关,却与躯干扭转角成正相关;( d)棒球出手及触垒速度均与肩关节最大外展角等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目前我国大学生优秀棒球投手与国外同级别投手相比,在众多运动学测试指标上存有显著差距,而投掷臂肌力发展不均衡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张庭然  罗炯 《体育学刊》2015,(1):123-129
为揭示不同高度脚背正面射门的生物力学机制。招募12名受试者对地面球、1/2膝关节高、膝关节高3种位置进行脚背正面射门和空踢各10次。利用2台JVC9800摄像机、国产JP6060多维测力平台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同步测量。结果显示:地面球、1/2膝关节及全膝关节3种高度射门,球速、足速经多因素方差分析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地面球球速最快、1/2膝关节高度次之、膝关节高最小;实验组受试者摆动腿大腿前摆与后摆、小腿后摆等各运动学指标在不同高度位置射门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小腿前摆运动学数据在不同高度射门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支撑腿与球垂直距离跟各高度射门的球速、摆动腿足速度、触球即刻膝角、小腿前摆角速度、小腿前摆幅度、小腿前摆时间呈显著相关,而3种高度位置的射门球速与支撑腿着地所受地面反作用力不存在线性关系。结果说明:脚背正面射门击球点高度越低球速越快,故脚背正面射门想要获取更快球速就应该在球高度处于较低位置时将球踢出;通过控制支撑腿与球垂直距离可以控制脚背正面射门的球速、球路、动作时间;支撑腿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与踢出球的球速无关,故支撑腿在踢球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支撑、维持平衡,从而使摆动腿发力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3.
从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健康教育基本思想、方法及相关原则着手,建立相应的假设,再运用探索性(EFA)及验证性(CFA)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出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路径表明: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应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基本工作思路;进一步分析显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应以"运动督导"为重心,家庭体育健康教育应突出"家长榜样"的作用,而社区体育健康教育要把抓"组织管理"放在首位;回归模型的路径图及路径系数提示:学校、家庭、社区健康干预的直接效果集中体现在青少年"知觉利益"的改变,并据此引起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退着走的相关生物力学机制,为推广退着走健身模式提供重要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通过运动学、动力学、肌电等手段同步测试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并运用逆动力学计算获得步行中髋、膝、踝关节力矩和关节功。结果:与正着走相比,退着走受试者受走向的影响较大,因此退着走在步速、步频、跨步长等方面显著变短,单步时间、双支撑时间、第1双支撑时间则显著变长,而2种走模式下的相关关节角位移表现惊人的相似性;正着走时,踝关节力矩模式与时相反转后退着走亦表现惊人的相似,而膝、髋2关节却没有如此雷同;2种走模式下的踝、膝、髋关节功率差异明显,并推断退着走的主要推动力及震荡吸收来自踝关节,膝、髋2关节几乎不能产生推动功率;正着走时,受监测的大腿肌肉中,除股直肌肌电活动低于退着走外,股二头肌、股内肌及股外肌活动显著高于退着走;4块小腿肌中,退着走时,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胫骨前肌及比目鱼肌的肌电活动均显著高于正着走,进一步左证退着走的动力源来自踝关节,而正着走,其动力源主要由髋与膝关节承担。结论:退着走练习可修改神经机制而有助于运动学习,这对受损的肌肉骨骼功能再教育是有益的;退着走髌骨-股骨关节承受来自地面的反应力要低,因此,退着走对下肢过度使用受伤的病人康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