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大众传媒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将奥运仪式分类有序地展现,促成了奥运的“去仪式化”;而奥运作为仪式性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内容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的仪式性,从传播形式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仪式的再次仪式化(奥运在大众传播这种日常仪式中再次形成了阈限期,即仪式状态),从而促成受众的连续收视行为,特别是奥运期间的超常规收视行为,强化其仪式功能———使受众拥有共享信仰而获得的满足和安全感。奥运和电视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双赢关系。同时,奥运和媒体的这种共谋直接导致了第三种客观结果:奥运的“去仪式化”,即仪式和群众场面———民族国家组织场景之间的转化,歌颂、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感以及分类权力的秩序。  相似文献   
2.
广场作为政治景观与国家的属性保持着某种关联,西方国家的原生形态来自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的卫城即为典型代表。其空间形制不仅是西方现代国家形态的原型,也是"政治"的原型。我国的政治来源于"农正"(政),三农为本。我国传统的乡会庙台的民俗构成了乡土社会自治政治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个性彭兆荣音乐如巫,能使人醉。但也有对特定音乐的彻底的麻木者,却又不能说其就是“没有音乐的耳朵”。人有个性,音乐也有个性;音乐的个性是在人的个性上实现的。因此,音乐的个性仅仅是一种潜能,只有当它与听众的“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上的术语)相弥合,...  相似文献   
4.
对于交通上的红绿灯管理,依我有限的知识和旅行经验,世界各地大都一致。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立于交通要口的红绿灯物质系统──“器物符号”──基本上相同,而且相同得简单:红灯、绿灯还有黄灯。相对而言,在颜色的指示上,红颜色和绿颜色由于直接与排中律式的指令发生关系(命令立即“走”或者“停”),加之它们往往与某种交通结果联系在一起,因而为人格外注重;仿佛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峙,难免充满紧张和焦虑。然而,它因此缺失了对二元过渡和中介价值的认识。黄颜色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实,这很像社会价值系统:更关注结果,淡漠…  相似文献   
5.
约翰牛(John Bull)是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15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就曾引用过这个典故。“一些人称他为……真正的英国人,另一些人则叫他做‘道地的约翰牛’。”这个雅号原是英国人自己起的,它出典于16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阿巴思诺特(1667—1735年)的政治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该书的主人公约翰牛就是英国的人格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6.
“亲近”与“疏远”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常用的一对反义词,通常指人们根据相互间关系的距离而表现出对人对事的相应态度.对于亲朋好友便亲之近之,由此而产生的诸如养育之恩、手足之情、肝胆之义之类的情感和认识.同理,人们对于那些坏人恶势便自然地会疏而远之.缘此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情感和认识.这种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所演绎出的二元律和距离度的基本规则为:亲而近,疏而远.如果上面所及者主要就亲情关系和情感关系而言的话,那么,有些时候人们在言及人际关系和时空关系的时候,还能引出另一种认知.比如在谈到日常生活的枝枝蔓蔓,特别是在遇到困难而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时,人们便会感叹“远亲不如近邻”.不言而喻,这里的“远”和“近”更多地是从空间的距离感来认识的。如果人们遇到燃眉之急。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得到其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能,人们或许要发出“远水救不了近火”、“远水解不了近渴”之类的感叹。当然,这些也是就时间与空间而言的。由时空的逻辑所推导出的物理规则为:近而近,远而远。  相似文献   
7.
一座看上去充其量也就中国县级市大小的城市,山坳坳里窝着,人口区区40万。一条小小的河道蜿蜒盘缠于城廓,几座旧桥架在河上,其中一座最著名者干脆就叫作“老桥”。阿诺河两岸拥挤着上了年纪的宅屋和商店。河水轻轻地流淌,缓缓如长者诉说古老传说。乌龟爬在石头上晒太阳,成群的鱼儿悠然畅游,教堂的钟声不时在山凹里回荡……这就是佛罗伦萨。这就是我的实际感受;它与我早先在书里读的、课堂上学的、先生们说的好像完全不一样。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即“一样”得过了头因而产生离异;仿佛熟透的朋友,一俟有了新的发现,蓦然便不认识似…  相似文献   
8.
狂欢节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的2月中旬到3月上旬这一段时间,法国的蓝色海岸地区(即地中海岸)要举行一次“尼斯狂欢节”(Carnavals)。据说它是世界三大狂欢节之一;其他的两个是意大利狂欢节和巴西狂欢节。此外,在欧美许多国家也都有各式各样的狂欢节活动。“Carna”从词源考原意为“食肉的”、“肉的”。历史上“Carnavals”指宗教上封斋前的聚会;打这以后,人们就要过禁食肉类的日子,于是便少不了“狂欢”。当然,现在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其节日的缘由;好像我们中国人过春节,谁还会想到那“除夕过年放鞭炮”原本是吓走“年”这个妖怪呢?!人们在过节时普遍采取参与和感受其节日的表象形式,没有谁愿在节日氛围里去冷静地追索其原始意义。这是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们做的事。其实,世界上许多节日的肇端都有着悲凉的意义。然而,历史岁月的堆积往往弘扬了其“乐”的外表,逐渐把其内在的“悲”意给剔去了。  相似文献   
9.
传统不寂寞     
徜徉于欧洲的都市,忍不住要想,这现代化的社会怎么拂着厚重的古风?古旧的街巷、中世纪钟楼、神话雕塑、尘封的物具、往昔的知识、“过时”的叙事………不能归纳,人们干脆就说:“那是传统。”使用“传统”很策略,因为它笼统,不分析,许多不容易厘清的蔓枝末梢全被包容笑纳;看到的、听到的不解全盘被接受消化。比如:为什么那里的有钱人都要住在矮旧的宅屋,高楼大厦全让给了“穷人”?为什么富贵人家爱把资本与脏兮兮的古董、旧画、破车去交换?为什么在他们的知识里总习惯到古希腊罗马里去找“佐料”?哦,我似乎明白过来,传统有着…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人文科学研究的范式中,非常强调以不同学科的手段,以各种材料去证明和对对象的言说。传统的研究大都以文字为依据,形成了“书写文化”的话语表述。今天在反思原则之下,研究者一方面反叛“书写权力”,另一方面以各种不同的证据“说话”,形成了方法论的转型,而这一学理轨迹有必要在大学教育中传达和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