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辙一生受陶渊明影响极大,这种影响从时间上以其创作"和陶诗"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具体体现为前期的思归、旷真和后期的固穷、用世。联系苏辙一生的立身行事,有助于我们恰切定位和评价其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
价值论方法的介入为我国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工具。通过对体育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分析,说明追求健康是当代体育的核心价值,健康价值观是当代体育的主导价值观。在学校体育中要确立正确完整的健康价值观,将体育教育观、终身体育观融合到健康价值观中;在高水平竞技运动中,要明确健康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摒弃非健康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形成和谐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在大众体育中,要树立"全民健康"的体育价值观,用"全民健康"价值观指导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萌芽和探索、快速发展、内涵发展3个阶段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从办学院校数量、学校类型、地域分布,以及与其他4个体育本科专业的比较概述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指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3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并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世界体育强国和后奥运战略的大背景,从专业的拓展空间、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国际化视野3个方面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非日常与日常:论体育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游戏论出发,对诸多体育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具有非日常性和日常性两种属性,两种属性的体育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非日常性"意指非直接生产性与娱乐性,"日常性"则指体育源自日常生活的竞争性及其所引致的体育的"工具化".(2)体育是竞争性的非日常性身体活动;(3)两种价值取向的互相博弈与牵制,贯穿了整部体育史,"两重性"张力下的生存构成体育的基本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体育产业课税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中不恰当的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体育产业的活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调整体育产业的税收政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实验教学是培养体育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校依托体育重点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构建和实施了全新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搭建多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学生实践创新途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考评制度等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获得了教学效果的全面反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体育领域需要专业人才,而我国的相关人才培养面临很多问题。必须坚持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相结合,创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身体与娱乐是体育的重要属性。文化系统的身体观和娱乐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在该文化系统的命运。古希腊文化崇尚自然,强调身心和谐,推崇感性的身体和娱乐;中世纪唯灵主义的基督教文化贬低身体和娱乐,从而前者之体育兴盛,后者之体育则衰落。体育的人文价值在于它是灵魂与理性僵化统治的反抗者,旨在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与自由。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20年,中国的科技奖励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世纪之交,中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如何深化,奖励工作如何现代化,这是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1 改革的现实根据与理论基础 严格地讲,对任何体制的价值评估都只有相对意义。体制改革涉及到对某种新体制的正面评价,而客观评价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蕴涵了一定的价值观,即评价根据。讨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应建立在对中国科技奖励现实的正确认识和对科技奖励规律性深刻理解的基石上,从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选择未来的中国科技奖励体制。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开出盛唐诗坛一片新境界,在这类诗作中,其"写人不见人"的技法更是被运用得非常精妙圆熟.本文试从艺术追求和处世心态两方面对此技法运用的文化成因作以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