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政治化、情绪化向学术化、理性化的转变,是前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变的主要标志,"她世纪"的中国女性主义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在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从性别对峙走向多元化书写。在女性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大都从喧嚣和骚动中走出,从解构转向建构,进入到一个相对平静的建设性时期。"喷发式"的发展势头减弱了,少见有出类拔萃的重头论著,但一批有创意的出版物和新著的问世,一批理论新人的登场,使这个领域充满了新的生机,我们仍寄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2.
对于文学批评(评论)的观念,向来都存在着种种歧议,并直接影响到批评的实践。就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来说,下列三种意见都是有代表性的,而且牵动了文学批评的整体实践。这三种意见是:一、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和工具,它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某一时期政治斗争的需要;二、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它应当作为不从属于任何外物的独立学科来建构;三、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审美和鉴赏的活动,它是沟通作家和读者联系的一座桥梁。下面我们将对这三种不同的观念进行辨析,并从整体上作出我们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蒙的小说是王蒙个体艺术创造的结晶,镌刻着王蒙个体的深刻烙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的自叙传.从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王记"的印痕和面影,窥见"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旅.王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个"独行者"的人物系列.这些独行者上下求索,把探索的矛头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历史.王蒙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他突破线形思维模式,洋洋洒洒地把文与野、雅与俗相交织,语言幽默,汪洋恣肆,杂语喧哗,尽情狂欢,形成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说学会是改革开放后成立较早的一家民间文学学术团体,1984年10月12日成立于天津师范大学(原称天津师范学院),今天正好是她的二十五岁生日。但很多人都把中国小说学会的创会时间说成是1985年,有鉴于此,我作为学会最早的成员和首任副秘书长,有必要在此作必要的澄清,以免以讹传讹。去年7月,我曾专就此事,给小说学会现任执行副会长汤吉夫,秘书长卢翎、江冰,写了一份备忘录,现将备忘录的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民意代表机关,对公共事件的处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人大在处置公共事件中发挥作用的重大意义和存在的不足,并从完善机制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充分发挥人大在公共事件处置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当代小说固然存在着种种问题,潜藏着种种危机,但许多新老作家优秀作品的闪亮登场,使我们看到了小说的新的元素,新的生长点,新的希望。对当代小说和小说发展前景的过于悲观的估计,是失之片面的,也是缺乏现实依据的。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和中国作家陈骏涛整个世界华文文学应该是由这样几个板块所组成的:中国的大陆和台、港、澳文学,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日本和大洋洲的华文文学,北美、南美和欧洲的华文文学。为了行文上的简洁,笔者下面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坛”和...  相似文献   
8.
读书何为     
嘉宾简介:陈骏涛,名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他所主持的《跨世纪丛》,影响了中国广大读,对几代作家和评论家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对中国当代学的贡献十分巨大。孙惠芬.作家,第三届鲁迅学奖得主,第三届冯牧学奖得主,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歇马山庄》入围第六届“茅盾学奖”。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性主义:成长之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女性主义近二十多年从幼小到长大,经历了三次浪潮。从上世纪末到如今,是第三次浪潮,有四个方面的新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目标是解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诗学或性别文学。  相似文献   
10.
对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骏涛 《东方文化》2001,(1):103-110
对90年代中国大陆的学批评,近几年坛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攻讦的、维护的,低调的、高调的,悲观的、乐观的,说什么的都有。攻讦不在少数,几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其主要观点有三:一日学批评“缺席”说,指的是学批评衰颓了,在真正需要批评的地方,却不见批评家的参与,学院派批评家“胜利大逃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