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187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2552篇
教育   134637篇
科学研究   26877篇
各国文化   4864篇
体育   19357篇
综合类   5270篇
文化理论   3836篇
信息传播   57582篇
  2024年   519篇
  2023年   2157篇
  2022年   1453篇
  2021年   1825篇
  2020年   1849篇
  2019年   1678篇
  2018年   1201篇
  2017年   1446篇
  2016年   2574篇
  2015年   5057篇
  2014年   13874篇
  2013年   11793篇
  2012年   15652篇
  2011年   17500篇
  2010年   14483篇
  2009年   15634篇
  2008年   19285篇
  2007年   14178篇
  2006年   14127篇
  2005年   16042篇
  2004年   14922篇
  2003年   14747篇
  2002年   12050篇
  2001年   12308篇
  2000年   8863篇
  1999年   3643篇
  1998年   2666篇
  1997年   2512篇
  1996年   1972篇
  1995年   1473篇
  1994年   1162篇
  1993年   886篇
  1992年   960篇
  1991年   871篇
  1990年   556篇
  1989年   41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7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的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有一次给我写信,表扬我有诗兴,随时随地都能写诗。他是看到我的一首长诗后发现这个秘密的。我说是的,我不仅能随时随地写诗,还能随事、随性作诗。一个敏感又好奇的写作者自然会随时随地发现一些他人未关注的事物,这些事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生活中的事物没有值得写或不值得写的,差别只是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或者说你有没有与他人不同的意识。若有不同,那便是价值所在,就更值得去写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国际交流中,译员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大大体现,然而,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便值得深入探究。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以进博会英语翻译经历为例,剖析了合格译员应该具备的自我修养,在实践中,逐步升华译员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4.
5.
6.
7.
档案术语是档案领域交流的专业语言,准确的档案术语翻译是进行有效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我国现行的档案事业体系是历史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相关的档案术语必定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尝试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分别对具有历史文化承载意义的档案术语、现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档案术语以及与历史的和当前的档案工作相关的档案术语的英译提出了策略和方法,以达到促进中外档案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周莹 《读友》2020,(11):62-63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善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贵。”常常行善的人,一定会有好福气降临。小时候,蹲在墙角阅读《增广贤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人不做亏心事……”这些古训,就像种子播撒在心灵的土壤间,滋润着荒芜的成长生活。后来,我又读到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古人积攒的经典智慧。于是,我便更加确定“善良”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教研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却长期被当作"舶来品",被看作是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结果。通过梳理晚清实行新学制以来的研究史料、查阅民国时期的校史档案,可以发现:教研源于中国本土实践。其先于清末推行新学制时萌芽。在新教育思潮的影响、民国时期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教育先行者身体力行的推动之下,一批民国时期新学校通过实验研究以适应教学新法,逐渐探索形成了较为体系化、制度性的教研经验。中国教研不是"以俄为师"的结果,而是对中国几千年优秀"师道"文化的传承,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术界多重视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而在中国现代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重大却一直未能很好解答,甚至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的理论问题:“史学与人民的关系”。清末的史学从业者对“史学”的认知分歧不大,但对“人民”的认知分歧较大;民国时期学者对“人民”的认知分歧缩小,但对“史学”的认知趋于多元。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