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形势下,重视学生前意识的研究对教学改革大有裨益.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前意识.这就等于完全否定了学生的经验和观念,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能机械的、被动的接受知识,也必然造成了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束缚.前意识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劳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难以从大量的实例中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金振丽 《教育导刊》2007,(5):34-35,41
一、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 自我效能理论由班杜拉在1997年提出.自我效能指"个体对其组织和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1]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期、知觉和主观判断.自我效能高者情绪饱满,富有自信心,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敢于面对困难,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也有利于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模仿是幼儿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在2岁左右最明显,也是幼儿生命的内在需求和学习的临界点,幼儿通过模仿完成对自己身体和行为的确认,再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直至形成自己的特质模仿才会消失。模仿行为的发生让幼儿更快地习得行为,减少学习的摸索和时间成本,当幼儿开始出现模仿行为时,表明他的心智已经逐渐成长到可以通过观察领悟和掌握某些行为的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