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红梅 《新闻三昧》2008,(12):45-46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之于艺术作品如此重要,于新闻作品呢?当今,新闻界有个流行的说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最终的落脚点,落到了细节上。可见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日益繁荣的电视节目在“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引导下.“听电视讲那过去的事情”越演越烈。四川电视台更是把四川卫视定位成“故事”频道——“四川卫视.故事从这里展开”。目前“故事”获得了焕发光彩的全新契机.它颇有点突如其来地坐上了中国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醒目席位。不仅影响电视节目生产的模式,并且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生存的有效手段.甚至内在地影响到电视节目美学新质的形成。欣喜之余.应该看到,节目从一个极端正走向另一个极端:20 分钟左右的节目.数次被人为割裂开来;“故弄悬虚”的“钩子”、不断减慢的节奏、不厌其烦的“情景再现”、“真实再现”充斥荧屏;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说评书、说相声、讲方  相似文献   
3.
如何满足电视观众不断提高的新闻欣赏口味,真正做到"三贴近",我认为不仅仅是镜头对准谁的问题,而应当从报道的构思、由头的切入和主题的开掘上,尽量实现"四化":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我的体会是:如果做到了"四化",即使是一些重大题材的主旋律报道,也会富有人情味,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4.
随着融媒体时代到来,受众对新闻传播需求日益多元化,受众需求地位越来越凸显。伴随着改革强军大幕的拉开,军事新闻宣传要在融媒体时代紧紧抓住受众眼球,提升军事新闻热度,展示强军成果,就要改变传统军事新闻叙事模式,以主题隐喻化、选材典型化、故事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动词化为主要模式,为受众讲述一个生动的部队故事,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使部队宣传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5.
《追忆似水年华》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小说分别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普鲁斯特分别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鼻祖和先驱,两部作品不仅写作年代大致相近,而且都以心灵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假设有以下几种:(1)把“人”理解成“工具人”,即把人当做机器、容器,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生命灵性,把人物化了。(2)把“人”理解成“幼稚人”,即把人看成是没有主见、习惯于依赖和顺从,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3)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即认为人的行为都要受经济利益所驱动,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假设有以下几种:(1)把“人”理解成“工具人”,即把人当做机器、容器,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生命灵性,把人物化了。(2)把“人”理解成“幼稚人”,即把人看成是没有主见、习惯于依赖和顺从,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3)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即认为人的行为都要受经济利益所驱动,  相似文献   
8.
2007年"高清世界杯"的热播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高清直播的承诺,使现在无论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展会上,还是在家用视听器材大卖场上,见到最多的非"高清"二字莫属.没有人再会怀疑高清电视及高清信号在中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在为高清的未来厉兵秣马,大家从各种渠道体会着高清新技术带来的震撼和技术革新.随着高清时代的到来,人们将在视听方面获得更完美的享受.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电视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纵观古今,教育观念虽多有不同,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成人要旨有着一致认同,其认同一如古往今来的父母家长对教育的一致重视;古今教育的差别在于,是否在观念上申论且在实践中履行这一要旨。很显然,现代教育没有做到这一点,其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与教育的本然是脱节的,以至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但不再理所当然,甚或已成为不可能。为此,现代教育的危机最显然地体现为这样一种令人诧异的现象:以成人为要旨的教育无法在当下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得到实现,即教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不再眷顾成人这一教育要旨。我们知道,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作为君子的“大人”,与之相对的则是小人;但是,无论大人小人,我们不难明白古代教育的意趣在于人。反观我们现代教育,念兹在兹的是人才和人物,关注的是人的功能,而不论其是否为人,最终使人物化。  相似文献   
10.
苏轼黄州诗中的《庄子》化用内涵丰富,寄予深厚。主要表现为人物化用、语词化用和寓言化用。苏轼黄州诗《庄子》化用蕴藏着道家生命观念,其中包括对《庄子》中生死问题、时命问题和养生问题的体悟。文中分析了黄州诗《庄子》化用的主要原因,这与苏轼自少年起在思想上一直倾向于《庄子》,以及其在黄州时期现实处境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