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同时,诗人在极端体验中进行叛逆和突围,实现灵魂的救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每一个属己的生命个体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女诗人伊蕾实现了由传统抒写到以凸显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华丽转变,期间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经典意义的诗歌作品,然而在表达女性性别意识与个人化情绪的同时,伊蕾似乎已经意识到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种种弊端,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诗人在90年代的创作中逐渐消褪了之前诗作所外露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而是以趋于智性化的诗写风格重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痛苦矩阵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拥有一个"痛苦矩阵"。要是能据此成功建立出标准化模型,就可以把痛苦程度"对号入座"。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女性诗歌的崛起,女性诗人开始以其独立、反叛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诗坛,而在大量女性诗歌文本中,一种具有某种共性的"自画"成为了这一时期女性诗歌重要而独特的创作倾向。可以说,在自我的镜照与打量中,女性诗人群体发现并彰显了自身强烈的性别意识,而女诗人伊蕾、翟永明则是以"自画"以及为女性群体"绘画"的方式重塑了女性的个体意义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