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暴力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某高校373名冷暴力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表明,长期的家庭冷暴力严重危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据冷暴力形成的多种原因,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2.
分数、考试、排名,加之老师们对.于学生无休无止的鞭策……这些校园中的“家常便饭”,已不知不觉成为导致青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元凶”。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师问题行为之一,教师冷暴力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教师冷暴力的实质是教师传统暴力的代偿.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教师冷暴力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师生关系造成了伤害;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压力与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学生问题行为是诱发教师冷暴力的主要因素;从教师个体角度出发,缓解冷暴力的主要对策是通过认知干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训练,包括合理调节情绪、进行正确归因与采取积极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不多见,但在教育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和老师对“问题学生”往往采取疏远、隔离以及嘲讽等态度。这些在不少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却是典型的校园“冷暴力”。校园“冷暴力”的存在是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不尊重,既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妨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因此,校园“冷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暴力现象,冷暴力在教学中随处可见。体育教学中的冷暴力现象有:教学态度疏远与冷漠;语言讽刺与讥笑;教学行为无视与放任;漫骂与训斥等。其危害有:危害学生成长;制约教师进步;妨碍师生和谐关系;危害社会环境。消解途径有:建立教学“结构”规范、促进教师“能动反思”;消除教师“不平衡感”和“情绪衰竭”;优化“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打不成材”“打是亲、骂是爱”这些话大家肯定都听过好多遍了,老师、家长体罚孩子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可能很多同学因为做错事被体罚过,比如被罚去搞清洁、打手板、扎马步等等,或者曾被施以“冷暴力”。同学们,你怎么看待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呢?做错了事情,惩罚是要有的,但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是你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惩罚方式又是你无法忍受的呢?印象中有没有一次惩罚对你“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呢?  相似文献   
7.
学生作弊通常是教育者最难接受的学生行为之一,特别是当一个班级作弊之风蔓延开来之后,班级的学风、班风就会急剧下滑,甚至会使班级的航向完全偏离。作为教师,我对案例中老师的情绪表示理解,但是也担心教师在后续的教育中行为失当,如案例中提到的“狠狠地训斥……到办公室去收拾她……”等都反映出教师的情绪处于失控的边缘,倘若处理不当会造成言辞过激,甚至出现校园中的“冷暴力”。  相似文献   
8.
看客云枫 《师道》2010,(2):18-18
山东张继鑫同学之死,拷问着教育的良心,拷问着师德的底线,拷问着每一个与教育有关的人的良知,我们,实在无法舒坦!  相似文献   
9.
试论象牙塔里的导师冷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牙塔里的导师冷暴力尽管出发点各异、表现形式多样、并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其具有普遍性。其原因可以用人际交换理论、人际冲突理论、文化认可理论来分析。导师冷暴力是对研究生精神与心理的摧残,同时也会影响导师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为此,学校、导师、研究生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的力量,近几年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校园"冷暴力"事件,使社会各界对新世纪教师的素养问题提出了质疑。新世纪教师素养的阙失主要表现在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四方面,教师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学生个体、学校管理者和政府等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