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客家之路     
拓荒之路——澳大利亚的客家人1840年,英国殖民统治在殖民地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这是绝好的发财机会:当局认为,开采的劳动力越多,从中渔利也越多,时间也更快捷:但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于是英国殖民在本土、欧洲、中国等地放风宣传:谁去澳大利亚谁就会发大财。英国当局将大批犯人流放此地,而欧洲一些衣食无着的人也抱着淘金发财的梦想,纷纷来到这里一这时,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一听说有个地方有金子,尽管半信半疑,却也有为数不少的人甘愿去冒险碰运气。  相似文献   
3.
碑刻作为一种将"过去""定格"的文本,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谬"的史料价值。晚清揭阳松华兴信局的碑刻即是具有重要文本信息和价值的碑刻。首先,碑刻揭示了文昌帝君庙的变迁线索,随着深浦桥的兴废,文昌帝君庙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地方乡绅显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其次,碑刻所提及的批信局、商号是研究华侨史和经济史的重要文献,成立于暹罗的松华兴批信局积极参与到地方公共事业的建设,他们通过题捐形式,为文昌帝君庙的重建提供了支持,揭示了南洋华侨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而所题捐七兑银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金融网络的存在;最后,碑刻反映了地方公共工程建设线索,揭示了乡绅在公共事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华侨移居西班牙的小高峰,这一时期的旅西华侨多以行商为业。他们走街串巷,贩卖项链等小商品,被当地人称为"卖项链的中国人"。通过对当时西班牙的官方数据和本地报刊的解读可知,旅西华侨以男性为主,女性及儿童人数较少。华侨行商普遍西语水平不高,生活较为清苦。虽然他们所出售的商品受下层民众的欢迎,但行商却受到主流社会的敌视与排斥,他们被商店经营者视为不正当的竞争者,被当局政府视为扰乱秩序者,被当地民众视为入侵者。这一切反映了早期旅西华侨谋生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早年旅居美国的华人,在异国他乡受歧视、受排斥,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力,生前饱受磨难,死后也不能在当地落籍,只能在华侨会馆的协助下"落叶归根”,将骨灰运回祖国.然而由于离乡日久、与家乡亲人失去联系等种种原因,其骨灰无法由亲属认领,只好由慈善机构集中安葬.--广东新会1893年义冢的发现,就为这段辛酸史提供了明证.  相似文献   
6.
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7.
广南国时期,大批华侨华人流寓越南南方,他们为南圻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广南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南政权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经历了从安抚到压迫,从拉拢到排挤的过程,华侨华人也顺应了历史潮流,逐渐融全于当地。  相似文献   
8.
明中期以降,在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浪潮中,海南岛占有重要地位,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很不充分,把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置于中加人向海外移民的大背景中加以把握,从中,英,日三种文字资料,可以大致勾勒出海南人移民东南亚历史过程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9.
落叶归根:-新会1893年义冢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年旅居美国的华人,在异国他乡受歧视、受排斥,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力,生前饱受磨难,死后也不能在当地落籍,只能在华侨会馆的协助下“落叶归根”,将骨灰运回祖国,然而由于离乡日久、与家乡亲人失去联系等种种原因,其骨灰无法由亲属认领,只好由慈善机构集中安葬,-广东新会1893年义冢的发现,就为这辛酸史提供了明证。  相似文献   
10.
11月15日,美籍华人招思虹女士捐赠中国近现代文献史料及华侨文献仪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招思虹代表"《金山之路》读者慈善团队"和"旧金山涵芬楼外楼"等同仁,将一批流落海外的中国近现代文献史料及华侨文献无偿捐赠给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