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四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分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ēn)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四书"学是朱熹经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首次提出"四书"之名,并倾其毕生精力来钻研和探究。他将训诂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第一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注合刊,以"四书"来发明道统。在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朱熹逐步确立了"四书"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使"四书"地位升格,取代"五经"成为儒家核心经典。当然,《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还和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古代时期中国文学在欧洲的传播之旅,成为中国文化进入西方的重要方式,以“四书”为代表的散文,《诗经》为代表的诗歌,在中国古代都已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在西方人面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形象,但是由于文化的隔阂和自我文化的优越感,西方人(欧洲为主)对中国文化存在偏见,使中国文学的欧洲之旅陷入了“东方学”的视野之中,成为西方想像与描述中国的基础材料,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驯化、建构了中国文化与文学形象,所以中国文学的欧洲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误读、误用,以至肢解、歪曲。  相似文献   
5.
肖甜 《科教文汇》2020,(10):28-31
四书”揭示了诚的内涵、指向、价值、实现路径。它包括本体论上天道和人道以及知情意行的真诚和一致含义。处于和不同德性、对象交互的关系链中,其具有化己、化人、化物等价值,可以通过存心自省、格物致知等路径实现。它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构成,也对当代学校公民教育评价有所启示:以公民之诚论证好公民的素养,也明晰不可为,即诚之匮乏、狭隘、功利、无知和规训;强调教育者应拥有诚之伦理示范、真诚评价学生并善于剔除假象;以制度他律和道德自律作为沟通公民之诚教育评价和过程的桥梁,需完善学校公民教育、德育制度体系并培养学生道德自主性、使之行“慎独”之义等。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  相似文献   
7.
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见解作一讨论,阳明的思想发端常起因于对朱子学的怀疑,朱子以《大学》作为学问的建构,视格物为穷理,故为知;诚意为行,故以《大学》的知至而后意诚而言,先知后行.而阳明不同意,进而主张知行合一,吾人从其《答顾东桥书》里书信之往返,对于其中的知行问题,再做一番检讨,见孰是孰非.其中的主要问题点包括,《中庸》的“博学、审问”等之语,该属知还是属行.及先秦儒者对于知识上的学习,是否重视之,是第一义还是第二义?进而,吾人谈四书中的原意,到底知与行之间的问题,朱子与阳明,谁人能合于原意.又阳明、朱子对知行的见解,能有相合之处吗?本文对此,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是向欧洲系统译介《四书》的第一人。《四书》之于利玛窦担任着三重角色:学习汉语的工具;了解汉文化的工具;与《圣经》曲为比附,用作传教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自有"四书"之名以来,《孟子》在"四书"中的学习次序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朱子之学规定的"第三",到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第四",再到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变化起伏,每一次变化既受到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人们对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难易程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学习需求上的考量。《孟子》一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四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其次序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整个"四书"学习次序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笛法兰  朱晓飞 《阅读》2014,(Z3):82-82
<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文节选自《大学》。该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代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这段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才产生的,都会有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能够明白事物的主次和先后,那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更加清楚了。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认清事物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