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因为收视习惯的转变,传统收视率统计的方法对于在线点播用户的观察和监测陷入了无能为力的盲区,通过公开数据分析互联网视频用户和观众的收视情况,可以实现对内容平台的评估、对热点趋势的追踪、对收视人群特征的分析,借此对人群倾向和爱好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2.
根据西农979在本地的表现,认为西农979真正实现了半冬、早熟、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多抗的全方位结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品种。栽培上要注意控制播量,适期播种,实施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并注意防治好中后期的病虫害。西农979有望成为黄淮麦区的一个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测得的数据.建立了以产量及产量因素为目标函数的试验因子效应系列回归模型。根据产量目标方程,采用模拟仿真,因素取值的频率分析.得出产量650kg/666.7m^2的农艺措施组合决策为秧田播量27.77~29.50kg/666.7m^2、秧龄40.96~42.74d、插秧密度1.55~1.87万穴/666.7m^2、施纯氮16.47~17.43kg/666.7m^2、9.1~9.3叶龄时喷施多效唑,并求得其高产最佳产量结构及对单因素、两因素互作效应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西藏科技》2005,(7):63-63
据试验,小麦使用包衣种子,每亩播量可节约23千克。一般可增产10%左右。另外,采用种子包衣,相当于播前土壤处理、浸种、拌种和苗期施药,改开放式喷施为隐蔽式施药,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机会,深受群众欢迎。但使用小麦包衣种子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种衣剂在水中会逐渐溶解,水解速度随pH值及温度升高而加快。所以不要和碱性农药、肥料同时使用,在盐碱较重的土地上不宜使用包衣种子,否则容易分解失效。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豆百粒重是确定播量及测产的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同一品种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大豆进行定性分析百粒重的精确测定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抓不住13%这一水分时机来测定其百粒重。那么如何测出标准水(13%)时的大豆的百粒重呢?这就是此试验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6.
秧苗素质是影响水稻生育进程与产量的重要因子。本试验通过对比法,研究不同播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素质和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拔节期、齐穗期及叶龄进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相应延后;产量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产量最高的播量为125g/m2。  相似文献   
7.
直通北上广     
《中国广播》2015,(4):97
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直通北上广》以三地嘉宾连线的方式,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热点话题用足笔墨,深入浅出地诠释,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探索破解之道。节目凭借嘉宾、主持人充满个性的表达吸引了大量听众。《直通北上广》在蜻蜓FM的在线点播量日均达到90万人次以上,单期节目创下213万人次的在线点播纪录,创蜻蜓,fm非资讯类节目的历史新高,在蜻蜓FM的两会栏目中排名第一,点播量远超第二名2倍多。节目与网易新闻客户端合  相似文献   
8.
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百农160为研究材料,分两个年度采用播期、播量单因素及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不同播量对百农160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农160的千粒重不受播期、播量影响,但群体、穗粒数、产量受播期、播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百农160适宜早播,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前后;适宜播量为270~360万/hm2基本苗。在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百农160适宜播期仍为10月10日前后,适宜播量控制在315万/hm2基本苗左右,产量最高;若因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保障群体、提高产量,10月20日前后播种,播量增加至360万/hm2基本苗为宜。  相似文献   
9.
拉萨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2.9%,而目前冬小麦种植品种主要为山冬6号。为了探讨山冬6号栽培的最佳技术,在拉萨地区进行了山冬6号不同播量的试验研究,得出本地区合理播种量为15~17.5kg/亩,为山冬6号在拉萨地区的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