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教育   6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柏格森作为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直觉主义的集大成者。在西方世界产生我国了很大的影响,还渗透到了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尤其对梁漱溟的影响很大,成为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柏格森直觉对梁漱溟哲学的影响中也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的美学理想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旧体制衰落而萌发新体制的革命时代。他的生命美学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即《周易》中的生命哲学。宗白华鼓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主要依据是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及至后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和《歌德之人生启示》中更是明确  相似文献   
4.
论柏格森的直觉体验教育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直觉思想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人们要么侧重于心理学的视角,要么侧重于美学、逻辑学乃至思维科学等其他学科或视角,较少有从哲学的视角去对之进行研究。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认为,直觉体验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整体认识论;它不仅具有直接觉察、快速发现,独特预测的功能,还能激发学习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直觉体验教育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要数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这里从对柏格森的直觉体验研究入手,探讨直觉体验的概念来源、本质特性及教育特征,这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是20世纪早期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他认为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在其生命哲学下,幼儿的生命意蕴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存在,是具有生成性的生命存在,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存在。为了实现幼儿的生命意蕴,幼儿园教学应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认真对待幼儿生命活动的瞬间,给幼儿提供充分的直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思想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很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倡导直觉高于理性,他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梁漱溟吸收、延用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直觉看作是沟通生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唯一通道。用“直觉”来阐释孔子“仁”学,为其现代新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8.
“绵延”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以直觉为严格的方法论基础,强调真正的时间、生命的存在和连续不断的创造。究其根本,“绵延”是一种生成,一种变化,生命之绵延是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透过“绵延”审视学校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其在直觉知识、经验性教学时间、学生创造性、内在自由、本质差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亚里士多德将时间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开始,时间就被束缚在运动的模式下,并隶属于运动的框架。柏格森则通过绵延概念展现出时间自身,重新审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引入了电影作为思维的一种机制。德勒兹又将电影与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时间的本质可以从影像中的时间晶体中体现出来,并且发现了直接呈现时间的时间符号,即时间—影像。德勒兹通过对电影的论述说明了时间如何从运动的隶属转变为将自身直接呈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尽管经常有人论述柏格森哲学的本体论,但大多停留于表面化,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如生命、变、绵延等,撷拴为柏格森哲学的本体,但却无法解释生命如何成其为生命、变如何成其为变的问题。如果撇开表面的东西而深入到柏格森哲学的内部,就会发现,过去才是其真正的本体。正是过去通过记忆而与现在互相渗透交融,使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创造进化。也只有从过去本体论出发,才能理解柏格森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透视出其缺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