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2.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为描写对象,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当代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新时期以来他执着于卑微人生的关注,擅于运用富有中国韵味的艺术手法描绘底层个体琐碎的日常生活,讲述当代独特的“中国故事”,并从中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他还特别深切地关注底层社会的精神状况,深入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去探究人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母亲     
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走路已经显出老态。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各白忙着自己的事,匆匆回去看一下她.又匆匆离去。往日儿女绕膝欢闹的情景如今恍如梦境.母亲的家冷清了。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6,(3):66-69
新世纪以来,在底层写作思潮的涌动中,王祥夫是其中最见笔力的推手之一,他擅长写短篇,将笔触伸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市民群体,以独特的底层人文关怀表现出苦难中人们的生存本质和生命价值。其中两部短篇力作《半截儿》《A型血》塑造出一类生活在社会底层被遗忘的残疾人形象,他们虽身体残缺、外形丑陋,但有着美好的人性和强烈的生命意志,展现了王祥夫笔下的残缺美。就这两部作品而言,他的残缺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丑对照中的残缺美,二是存在异化中的残缺美。  相似文献   
5.
看《山花》     
“中篇精选”栏日这次仅推出了王祥夫的(《愤怒的苹果》(中篇)。小说讲述的是农大毕业的亮气因承包果园与当地乡民和当权展开的无奈抗争。通过对三次“白条大战”的生动描绘,层层演进了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和重重叠生的矛盾纠葛,在市场运行规律下荒谬绝伦的“哄抢”也在乡土逻辑的廷展巾显得“合情合理”。最后,小说在堆积如山的苹果所散发的恶臭中收束,令读在黯然之余也不禁感叹:愤怒的何止是苹果,迷失的又岂止是人心?  相似文献   
6.
批注式阅读,其实说起来并不是一种很新鲜的阅读方法。以《红楼梦》这篇经典的古典小说为例,脂研斋就对红楼梦作出过最早的批注,之后王祥夫、王瀣、周汝昌等人都批注过该小说。这些学者把阅读的思考展现在批注上,别人看到这些批注就能理解到他们对作品的看法。部分语文教师对批注式的阅读有错误的认知,他们觉得只有学者才有资格为作品作批注,初中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够,怎么可以为文章写批注?教师必须意识到,如果引导学生模仿前辈学者写批注,  相似文献   
7.
国家书画     
王祥夫 《教师博览》2014,(7):F0003-F0003
王祥夫,1958年出生,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云冈画院院长。自小习画不辍,继承中国笔墨传统,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出版画册多部,并在多地举办画展。  相似文献   
8.
王祥夫是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小说家。其作品传神写照,细致入微,人物形象鲜明;善于以小见大,勇于揭示生活真谛;切实做到了现实浪漫,综合为用,因而具有时代的恢宏气象与社会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9.
看《花城》     
本期《花城》排在头条的,是王祥夫的《榴莲》(中篇)。故事的切人点极富张力:追求性爱,却厌弃婚姻的画家安乐遭到了白荷的死纠乱缠。就像点题的水果榴莲,对于婚姻,爱趋之若骜,憎避之不及。矛盾就在这里,张力也在这里。小说的叙述之笔,闪回在安乐逃避的身影和白荷步步迫近的步伐之中,盘旋回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