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老庄美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这样的研究对象往往最容易见出研究者的学术勇气与功力。向峰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是典型的例子。时下许多学人研究中国古人的思想喜欢以西方人的观念或术语相比附,结果反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弄得不知所云了。向峰先生的老庄美学研究则直接切入研究对象,从不随意比附旁涉。由于学养深厚、视角独到,故往往能鞭辟入里,发前人所未发。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蕴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美学思想,除了反映艺术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摹仿说”以外,他还认为,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艺术真实应超越生活真实的局限;可然律与必然律、可能性与可信性的互渗整合;情节与性格的统一;生活丑向艺术美的生成;有机整一的完美结构。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不但体现了中庸的美学思想,而且也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原理,反映了理论的深刻性、丰富性、永恒性与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纵观西方美学史,暴力美学的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美学史三个时期,即本体论时期,认识论时期与语言论时期不同阶段的特征,讨论暴力美学的内在理路与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把唯意志主义美学放在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它在从哲学认识论向价值论的转折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并因此得以把美归入价值领域,肯定了审美的意志功能,分析了叔本华、尼采各自的美学内容、结构、矛盾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总结。李丕显、陈望衡先生合著之《黑格尔美学论稿》,一方面对黑格尔美学中体现出的软弱、妥协、近视的一面作了剖析,指出其主客观颠倒的根本性错误;另一方面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论述了黑格尔美学的合理内核极其进步意义,以求借鉴。  相似文献   
6.
游晓霞 《大学生》2015,(5):62-63
刘凯复旦大学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美学研究。除发表多篇美学论文外,还参与撰写了6本美学史相关书籍,主持了两个与康德相关的美学科研项目:"审美与自由的会通——康德美学中自由问题研究"和"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研究"。刘老师讲授的"西方美学名著导读"课,因其条理清晰,旁征博引,思想独特,颇受学生欢迎。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当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第一本叫《美学》的书。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  相似文献   
7.
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以古典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文论中的"情味"为核心研究对象,它展示的不仅是情味理论发展的历史,还是历代文学作品情味变迁的历史。王文生细致爬梳一手资料,力避陈说、独立思考,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美学原味,他以实际做法例证了真正的"比较诗学"精神———"在总体比较中发展各自的特点,吸取彼此有益的经验以丰富发展各自的美学思想",其著作扎实厚重、视角独特,树立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路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美学是一个完整的关于艺术美的理论体系,它把艺术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美学范畴,并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这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它对艺术思维规律和艺术本质的深刻论述,对艺术类型、艺术体拔的历史性质的深刻揭示,则是它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我的学术兴趣集中到美学领域,出版了几本美学论著,提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生生美学"。我就根据这些经历,来与研究生同学交流一下"怎样研究美学"这个问题。诸君千万不要轻信,下面的内容是可以点石成金的"治学方法"!首先,怎样理解"学术研究"?这好像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术史上相对年轻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盲点、空白,整个领域存在着失衡和研究框架的跛足现象。这就要重新确立起研究对象和领域,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在总体的整合。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需要有新的美学史观,寻求美学史框架的平衡性。中国美学史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复活、现代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史识、史感是对历史事变、事实、事例、人物等,经过评判、评说所得出的理性结论和真知卓识。历时性解读更具有史的本体性意义,包含有承绪与变异,或同化与“异化”的两种发展方向,而异化更应给予学术重视。异化表征了历史发展的曲折经历,使其更真实地体现出历史的演交情形。而异化过程借助于“中介”得以完成,从而形成了基本演化图式。在基本研究方法上应体现史的本体性机制、美学的根本特征、研究主体素质发挥的综合要求。用中国美学史的思维方式体认美学史,从而实现审美的诗性体验的目标。美学史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应当具有和焕发个人的学术风采,要有个人独特的体认、领略、把握、感受,甚至属于其个人的话语系统。这一切需要学术创新和遵守学术规范,才能在良好的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内建构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