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的学术评价,是与具有欺骗性、虚假性的学术评价相对立的,是能够代表最大多数学者意见的评价,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评价,因此,科学的学术评价规则必须是有时间与空间形成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2.
3.
搜狐网上有一条新闻曾经触动过我,它是著名作家叶开写的一篇报道《垃圾教材危害胜过三聚氰胺》,主要内容是讲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具有虚假性随意删改性道德绑架性。随后不久,在天涯论坛上的一则讨论也在广大教师之间掀起了风波,题目是《818我们的教材到底删改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老师们也把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尤其是在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教学时,发现有部分老师对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认识不是很充分,在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不考虑结果,这样不仅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反而对学生们的学习起到了反作用.本文针对“新课标”理念下存在的三种误解现象进行例析.这些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哲学的学习总是离不开对现实的思考。哲学所给人的是巨大的智慧,这使得人用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眼前的现实。于是,哲学视阈下的现实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把哲学作为第一知识来考察,就像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一样,我们自身也需要用"终极关怀"的眼光来对待哲学。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前一步来反观现实,然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刘亚钦 《文教资料》2006,(24):186-187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终于从对“偶像”神灵般的景仰中苏醒过来,回到了现实之中,有了一种世俗化的倾向。在这种倾向之中,存在着深刻的现实原因、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它们共同决定和影响着人们对“偶像”的接受和崇拜。本文试图进行一下探讨,希望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视野中意识形态的出场、在场及其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而出场,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观念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精神与历史的关系,阐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同时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某一阶级或阶层为关于自身利益或自身存在的政治合法性和思想合理性进行辩护的观念或理论体系,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一面,但其虚假性也是每一个统治阶级所无法避免的。意识形态的完结归根结底是,由于阶级利益渐趋一致,统治阶级及其思想霸权对民众的压抑作用丧失,意识形态虚假性随之消亡,进而意识形态也便丧失了它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智力发展,人格构建的途径。体验属于非概念性思维,它主要不是借助于概念或由概念形成的知识结构去认识事物,而是亲自参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借助口鼻眼耳等感官和认识、情感、意志等,整个身心投入的一种活动。它的核心是参与,身临其境,真情实感地去体认一个实在的、全面的、有滋有味的世界。它避免了概念的虚假性和由它舍掉的事物的属性(含本质属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虚假性(假如)和由它带来的有学无识(知识总量大而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征,阐发了这种虚假性产生的客观原因、发展的现实机制、存在的真实意义,指明了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概括了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规律,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鲜明阶级性和科学性。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只有积极应对各种理论思潮的挑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汲取当代社会实践的新经验,才能实现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都说社会进步、科技发达了,当今的年幼一代所赖以生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有研究显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上一代人。但与儿童接触得越多,笔者越觉得现在的儿童不会表达自己,变得“不会说话”了,一方面表现为儿童语言的虚假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儿童语言的贫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